直腸內發生的贅生物。是常見的直腸良性腫瘤,少數可發生惡變,西醫稱為直腸息肉。多見於2~8歲兒童。文獻中的懸膽痔、櫻桃痔、垂珠痔等統屬息肉痔範圍。按臨床習慣,凡自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前,均以直腸息肉作為初步臨床診斷。息肉發於兒童多屬單發性,以腺瘤居多,發於青壯年多屬多發性,部分有惡變。息肉直徑小於1釐米者惡變較少,大於1釐米者容易惡變。帶蒂的息肉發生惡變,也不容易侵入蒂部。單發息肉發生惡變,往往年齡超過40歲。

  西醫學對本病的病因認識不明,有人認為與遺傳有關,嬰兒胚胎期,上皮細胞即有易感性,或因慢性炎性刺激如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和血吸蟲病等感染所致。中醫學認為本病是濕熱下迫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

  臨床所稱息肉包括腺瘤、乳頭狀腺瘤、兒童型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多發性息肉病。因息肉大小、位置高低、性質不同而臨床癥狀亦有差異。位置較高的小息肉,一般無癥狀,當息肉發炎,表面糜爛,大便時往往有鮮血及粘液隨糞便排出;直腸低位帶蒂息肉,大便時可脫出肛門外,可伴有排便不暢、下墜、裡急後重感。多發性息肉常伴有腹痛,腹瀉,膿血便,粘液便及裡急後重。日久可致體重減輕,體弱無力,消瘦,盆血等。

  本病的內治,宜活血祛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適於腸道多發性息肉,可選用經驗方:丹參、赤芍、桃仁、牛膝、夏枯草、莪術、生苡仁、蛇六谷、白花蛇舌草、石見穿、黃藥子、金銀花;或半枝蓮、山豆根、訶子、黃芪、生地榆、紫地丁、桃仁、幹蟾皮、土茯苓等。外治可選用烏梅、五倍子、夏枯草、紫草、貫眾、海浮石、芙蓉葉、紅花、木饅頭、蛇舌草、敗醬草等濃煎200毫升,保留灌腸,或研末與適量藕粉調勻成糊狀,保留灌腸,每日一、二次。亦可用5%魚肝油酸鈉或6%~8%明礬液註射於息肉處。低位帶蒂息肉可用結紮療法,高位小息肉可在乙狀結腸鏡下用電灼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