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藥所應遵循的方法和註意事項。對確保療效和防止副作用有直接關係。

  服藥溫度 湯劑一般宜溫服,但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若用從治法時,則熱藥宜冷服,涼藥宜熱服。發散風寒藥宜熱服,並多飲開水或藥後進熱粥以助汗出。滋補溫養藥宜溫服,以利消化吸收。丸劑、散劑除特殊規定外,一般用溫開水送服。

  服藥時間< 根據病情和藥情而定。補益劑和病在下者,一般宜飯前服,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空腹服,以便迅速進入腸內充分發揮療效。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宜飯後服。安神藥宜睡前半小時至1小時服。截瘧藥於發病前2~3小時服。其他藥一般宜飯後服。無論飯前、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隔(約1~2小時)。

  服藥次數 每劑中藥通常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病緩者可上、下午各服一次。病重、病急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病在上部者,宜少量多次分服;病在下部者,宜一次頓服。咽喉疾患宜緩慢頻服。服用發汗藥、瀉下藥時,以得汗或得下為度,適可而止。

  特殊服法 嘔吐患者,若服湯藥易吐,可先飲薑汁少許,或藥中加適量生薑汁。亦可采取少量頻服的方法。神昏口噤患者,可用通關散搐鼻得嚏,或以烏梅擦牙,待開噤後,將藥汁緩緩灌下,也可用鼻飼法灌服。胃氣虛弱,聞藥欲吐時,可在鼻上塗少許醋,或藥汁中加少量食糖、蜂蜜,矯味後服,或煎濃汁少量頻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