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人集團。以居於徽州(今安徽歙縣、黟縣、婺源一帶)而得名。又名新安商人、歙商、休甯商、黟商、婺源商等。大致起源於宋代,明清時期發展到與西商並雄,成為當時主要的商業資本集團之一。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人煙稠密,但山多地少,賦稅徭役荷重,致居民生計艱難,不得不外出經營工商業謀生。其地物產豐富,紙、茶、木器、漆玉、陶瓷器、硯、筆等均為馳名國內外的商品。這些豐富的土特產使徽商可以與各地互通有無,為徽州商業資本的活動提供瞭物物質條件。此外,徽州位於東南重要經濟區蘇浙地區的中心,交通便利,也有利於徽人從事商業活動。

  徽商的主要活動范圍在長江流域,沿江各地區有“無徽不成鎮”之諺。此外,其商業活動還到達山東、河南、陜西、河北、遼東、廣東、福建等地,以及一些邊疆海島和少數民族地區,有的甚至營商海外。如著名的海寇首領商人王直即為其中之一。徽商經營的行業十分廣泛,以鹽業為最重要。明清時期江淮和浙海食鹽的販賣,幾為徽商所壟斷,糧食、茶葉、木材、典當、棉佈、絲織品、陶瓷、書籍、墨硯以及倉庫旅館業和海外貿易等,徽商亦插足其間。有的還兼營行商、坐賈、牙行,一人兼營數種行業。此外,徽商也兼營金融業務,接受存款,因此資金比較充足。加上有較好的商業道德,其經營范圍和資本積累均有顯著發展。明中葉至清代前中期,不少徽商富比王侯,資產以百萬甚至千萬計。

  明清時期,工商業發達,徽商經營商業比購買土地、收取地租更為有利。因而徽州商業資本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擺脫傳統的商業資本與土地資本相結合的道路,不少富商因經商盈利而移居他鄉,並投資於鐵冶、漿染以及陶瓷等業。但這一商人集團又帶有其自身結構的嚴重落後性。徽商以殖鹽為第一生業,而鹽又是封建國傢的專賣商品。因此,從明代中葉起,他們已成為豪富特權商人,與封建官府勾結密切,隨著封建專制政府對工商業的限制和壓迫的加劇,為取得官僚政治的庇護,徽州商人也日趨縉紳化,其商業資本亦日益成為國傢財政的尾閭。他們雖為此耗費大量資金,但由於托庇於官僚政治,也有利於攫取超額利潤。這也是徽商易於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徽商還帶有濃厚的地域性和傢族性。其資本宗族合夥,活動亦往往是全鄉經營、集團移徙,且熱衷於創辦同鄉會或會館等,以保護本地區商人的利益。其積蓄往往用於鄉裡的慈善事業。如修橋築路、建祠蓋府、置買學田義田等,以光宗耀祖。這又助長瞭鄉族勢力的發展。徽州商業資本同時還帶有嚴重的寄生性和野蠻性。他們廣泛經營典當業,發放子母錢,進行高利貸盤剝。還役使眾多的僮仆、伴當,這些人有的經營商業,有的護院保鏢,對擴大徽商資本起瞭較大作用。

  清代中期之後,隨著清王朝的政治和財政危機的加深,徽州縉紳勢力減弱,徽商因失去政治庇護而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