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

  英國劇作傢,評論傢,費邊社領導人,1856年7月26日生於都柏林。童年上過教會學校,不足16歲就在都柏林一傢地產公司任辦事員。1876年到倫敦,在一傢電話公司當小職員。空餘時間經常到大英博物館讀書,參加各種文學聚會和辯論論會,從事文學創作。1882年開始閱讀K.馬克思的《資本論》,並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聯系。1884年參加新成立的費邊社,同韋伯夫婦等組成該組織中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核心,成為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該組織撰寫小冊子,編輯文集,發表演講,參加辯論。1889年與韋伯夫婦等費邊社領導人出版《費邊論叢》。

  蕭伯納的文學生涯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最初是寫書評和音樂評論。1879年寫成小說《未成熟》,以後陸續寫成《不合理的婚姻》(1885~1887)、《藝術傢的愛情》(1887~1888)等小說。在這些作品裡表現瞭對宗教、婚姻、藝術和社會問題的理性主義觀點。從1885年開始,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到1949年為止,共完成劇本51部,其中最傑出的有《凱撒和克裡奧帕特拉》(1898)、《人與超人》(1903)、《巴巴拉少校》(1901)、《傷心之傢》(1911)、《聖女貞德》(1921)和《蘋果車》(1930)等。蕭伯納是“新戲劇”的倡導者,喜歡在劇本前寫長序,對各種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發表議論,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方法。

  蕭伯納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上半葉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傢,他的作品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內容嚴肅,語言優美,劇情充滿機智和幽默,或揭露資產階級的貪婪和虛偽,或抨擊社會的黑暗,充滿著對勞動大眾的同情,貫穿著熱情的道德說教。他熱切關註社會問題,主張以漸進方式對社會進行改良,但低估普通群眾的力量,反對社會革命。蕭伯納對帝國主義的反動政策和虛偽的宗教及倫理道德持批判態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發表《關於戰爭的常識》,抨擊戰爭制造者的外交和軍國主義,對戰爭雙方都進行譴責。通過劇本《關於戰爭的短劇集》(1919)嘲笑資產階級的愛國主義。蕭伯納同情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對蘇俄的武裝幹涉,崇敬В.И.列寧。192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31年訪問蘇聯。1933年訪問中國,在上海會見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30年代,他寫作劇本《真相畢露》(1932)、《從意外島來的傻子》(1935)、《好國王查理治下的黃金時代》(1939),批判資本主義及其議會制度,提出根據社會主義原則改造社會的思想。他通過劇本《日內瓦》(1939)譴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1950年11月2日病逝於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著作輯為《蕭伯納全集》(共36卷,1931~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