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亞洲侵入埃及的遊牧部族。又譯海克索斯人。該名起源於埃及語 Hikau-Khoswet(意為外國的統治者)。初指侵入埃及的西亞部落首領,後來擴大為整個部落集團。該部族可能原居於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人種來源不明,主要是塞姆語系人,但也有胡裏特人的因素。約西元前18世紀後半葉侵入尼羅河三角洲,約西元前16世紀上半葉被埃及人驅逐出境。

  在中王國時期以前,喜克索人即開始侵擾埃及東北邊境,第一中間期(西元前2181~前2040))已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到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86~前1567)時乘中王國衰落之機,征服瞭三角洲地帶,並以阿發裡斯為中心,建立牧羊王朝,相當於埃及第15、16王朝,其年代約延續100餘年,這一王朝在希安王和奧塞雷·阿波皮一世統治時國力強盛,特別是後者統治時間至少在50年以上。喜克索王朝的統治范圍,基本上隻是尼羅河三角洲一帶,可能還依靠其封臣、附庸統治下埃及和部分上埃及。喜克索人以武力奴役埃及人民,向他們征收貢賦;但同時也給埃及帶來養馬以及馬車等新的技術。他們還簡化瞭埃及文字,為創造真正的字母文字貢獻瞭力量。

  公元前16世紀初,底比斯第17王朝塞格嫩拉二世及其繼承者卡莫斯王領導埃及人民反抗喜克索人的統治。在阿赫摩斯一世時期(約公元前1570~前1546),埃及人占領阿發裡斯,喜克索人的統治崩潰,被迫退到巴勒斯坦,此後即不見於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