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泥炭沼澤分佈區。舊稱松潘草地。位於川、青、甘3省交界處。西起阿壩縣城,南到查針梁子,東抵班佑,北達川、甘邊境的黃河。其中,人畜可進入或部分可進入的沼澤草地面積為2916平方公裡,人畜不能進入的湖沼為508平方公裡。若爾蓋沼澤以四川西北部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分佈面積為最廣,唐克、瓦切、墨窪、若爾蓋、黑河5地為沼澤腹心地帶,地處川西北地勢低陷地區,第四紀以來西、南、東三面相對上升,北面沉陷,黑河附近沉積物厚達75米,龍日壩達295米。沼澤地區海拔34000~3600米,四周山地為4000米左右,三面高中間低的馬蹄形地勢使區內排水不良,水草叢生,形成“人陷不見頭,馬陷不見頸”的泥沼地區。

  黃河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由南向北流經沼澤草地,其中下遊的平均比降僅0.2~0.3‰,曲流、古河道和牛軛湖甚為發育,階地寬廣。其中,白河下遊階地寬達20~30公裡。由於河道比降小,水流滯緩,排水不良,有利於土壤的潛育化和沼澤化過程,並加速土壤泥炭層的積累,亦為若爾蓋沼澤形成原因之一。

  沼澤地區氣候寒濕。年均溫0~3℃,1月均溫-10~-8℃,極端最低溫-34℃,7月10~11℃。年降水量600~800毫米,相對濕度70%左右,是川西北最潮濕的地區。氣溫低、蒸發弱、濕度大亦為促進本區沼澤發育的重要條件。但區內地勢高燥的寬谷階地,水草豐茂,是四川天然牧場,所產墨窪犛牛,唐克大馬,均為四川著名良種牛和良種馬。又為中國泥炭資源最豐富地區,泥炭層一般為2~3米,最厚達9~10米。沼澤邊緣地帶的貝母更是中國傳統出口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