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轄縣,廣東商品糧基地縣,生豬及牛重要產區。位於省境南部沿海,瀕臨大亞灣,東江下遊南岸。面積2178平方公裡,人口48.27萬。縣府駐淡水鎮。東晉太和元年(366),於縣南部置欣樂縣。陳廢欣樂。劉宋時在縣東南另置安懷縣,隋改稱歸善縣,為循州治。唐改稱惠州,宋因之,元為惠州路治。明清時為惠州府治。1912年改稱惠陽縣,1958年析置惠州市和惠東縣。縣境中部為惠州盆地所據,系東江沖積平原一部分。河道縱橫,地面破碎,每每積水成湖,多澇災。西、北部多平原原,南部丘陵廣佈,地勢較高。縣東南大亞灣,海岸曲折綿長,形勢險要,為軍事要塞。海灣內大小島嶼羅列,有“百島”之稱。農業盛產稻、蔗、黃麻、黃豆、花生等,多生豬和牛,東江沿岸和潼湖之濱養禽業興旺,沿海盛產魚鹽。惠陽荔枝、香蕉、沙梨等久負盛名,特產有梅菜、綠茶、鹽焗雞等。惠陽錳礦為廣東較大礦藏,工業主要有制糖、陶瓷、造紙等。90年代初以來工業發展較快,土地成片開發,城鎮建設規模較大。淡水鎮為惠陽縣第一大鎮。商業發達,尤以竹制品精巧著稱,產品銷至國內外。惠陽旅居國外和港澳者人數頗多,為廣東僑鄉。有廖仲凱、葉挺故居、陳列室和紀念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