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亦為世界著名的大面積黃土覆蓋的高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高原橫跨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大部或一部。位於北緯34°~40°,東經102°~114°,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黃土高原面積廣闊,土層深厚,地貌複雜,水土流失嚴重,均為世所罕見。

  地質與地貌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地臺的西部和祁連山地槽的東部。古地形的基本輪廓是在白堊紀燕山運動以後形成的。高原上主要山脈太行山脈、呂梁山和六盤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①山西高原。呂梁山以東至太行山西麓,有許多褶皺斷塊山嶺和斷陷盆地,山嶺多呈北北東走向,主峰海拔均超過2000米,山地下部多為黃土覆蓋。主要的河谷盆地有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忻縣盆地、運城盆地、榆社盆地、壽陽盆地等。②陜甘黃土高原。呂梁山和六盤山(隴山)之間黃土連續分佈,厚度很大,其堆積頂面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③隴西高原。六盤山以西,高原海拔約2000米,黃土厚度逐漸增大,成為波狀起伏的嶺谷。

黃土高原景觀

  高原溝間地和溝谷地貌迥然有別。溝間地地貌主要類型是塬、梁、峁,溝谷除河流的幹支河谷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大小溝谷。

  ①溝間地地貌。塬是黃土堆積受流水侵蝕殘留的高原面,地表平坦,坡度1~3度,如涇河上遊的董志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面被溝谷強烈侵蝕後稱為破碎塬。在大的地塹斷陷谷地裡,斷烈往往呈復式階梯狀。覆蓋其上的黃土塬稱為黃土臺塬。黃土臺塬通常保存較完整,如汾渭斷陷谷地裡的黃土臺塬。梁在平面上呈長條形,頂部寬度不大,多數僅長幾十米到數百米至數公裡,面積約2平方公裡。梁的橫剖面略呈穹狀,坡度多在1~5度,梁頂以下有明顯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平面上呈橢圓或圓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達20°左右,面積約0.25平方公裡。黃土梁峁區亦稱黃土丘陵溝壑區。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黃土堆積前基巖古地形控制。塬的基底多在開闊盆地中,地勢較平坦,各時代的黃土呈連續堆積,黃土厚度較大,古土壤層較平坦,因而塬面甚為平緩、梁峁地貌多分佈於古盆地的邊緣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較大,後期覆蓋黃土遭侵蝕成為丘陵地貌。

  梁峁在同一地區內往往交替出現,或以梁為主,或以峁為主。兩峁之間地勢顯著凹下的分水鞍稱為墕。若兩溝頭相向溯源侵蝕成長脊狀,稱為崾嶮,崾嶮也常出現於塬和梁間。

  此外,尚有黃土撂。主要分佈在陜北白於山和甘肅省東部的河源地區。馬蘭黃土充填瞭古河溝長條凹地,尚未被現代溝谷切開,寬幾百米至數公裡,長達幾公裡至數十公裡,成樹枝狀格局組合。黃土撂受現代流水侵蝕溝的破壞,谷坡兩側仍保存著局部平坦地形,則稱黃土坪。

  ②溝谷地貌。黃土高原溝谷發育,溝道密度達2.35~10.9公裡/平方公裡,一般塬面及四周切割密度小於3公裡/平方公裡,廣大丘陵溝壑區切割密度達4~8公裡/平方公裡,切割最嚴重的黃河峽谷的河曲黃道溝一帶達10.9公裡/平方公裡。黃土高原主幹溝谷切割深度一般都在200~300米。黃土覆蓋的流域面積和溝谷面積之比均已超過25%,最嚴重者可達56.7%,即被溝谷蠶蝕的面積已達黃土覆蓋面積的1/2。

  溝谷地貌按其大小、形態特征和發育過程,可分為細溝、淺溝、切溝、沖溝和河溝等。細溝是坡面水流在片狀侵蝕的基礎上最先出現的一種溝形,橫斷面寬約10~15厘米,深僅幾厘米,溝形能被普通耕犁所消除。淺溝多出現在坡長較大的坡地上,隨徑流匯集成較大的股流,因沖刷能力增大而產生,橫斷面似寬三角形,深約0.5~1米。坡面水流進一步匯集,流水侵蝕增大,當溝身切入黃土達1~2米以上,開始形成明顯溝頭時,稱為切溝。它具有明顯的溝緣線,溝深可達10米以上,長達幾十米。故細溝、淺溝和切溝均是發育在坡面上的侵蝕溝。沖溝多由坡面侵蝕溝發展而成。按其發展階段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3個階段。河溝是大型的侵蝕溝,河床大多切穿黃土層發育在基巖上,橫斷面呈梯形,底寬數十米以上。溝床平緩曲折,有常流水,並發育曲流階地。

  溝谷的發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蝕和谷坡塊體運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切加深溝谷,溯源侵蝕延伸溝長,塊體運動展寬瞭溝谷。每當暴雨,溯源侵蝕速度加快,溝坡塊體運動活躍,其主要方式有瀉溜、崩塌和滑坡等。瀉溜多發生在35°~40°的坡面上,土層因受幹濕、寒冷和凍融交替而松動,受重力影響順坡下溜。崩塌是谷緣陡崖因雨水和徑流沿垂直節理下滲,通過潛蝕作用,使土體失去穩定而致。滑坡是谷坡上大量土體沿一定滑動面整體滑下的現象,谷坡上造成圓弧形的陡崖和坡腳龐大雜亂的滑坡體。滑坡體積達數百萬乃至成千萬立方米,有時堵塞溝谷,截斷水流,形成天然湖,稱為“聚湫”。黃土高原溝谷重力侵蝕占一定比例,大量物質補給流水,黃土泥流非常活躍。

  ③黃土微地貌。黃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著黃土中的裂隙下滲,機械侵蝕和化學溶蝕的結果,破壞瞭黃土結構,形成洞穴,並引起地面沉陷,造成黃土特有的潛蝕地貌。常見者有黃土碟、陷穴、黃土橋和黃土柱等。黃土碟分佈在平緩地面,形似碟狀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徑10~20米,深與直徑之比約1:10。由於地表水下滲,溶解瞭黃土中可溶礦物,並把粘土微粒帶到土層下部,破壞瞭土層結構,在重力作用下,土層圍繞中心緩慢下沉壓實。陷穴是一種較深的圓形或橢圓形窪地,當地表水匯集到節理裂隙中,由潛蝕作用形成洞穴,稱陷穴,按其形態可分為豎井狀、漏鬥狀和串珠狀。黃土橋是溶蝕和侵蝕形成的地下洞穴受重力作用發生崩塌,殘留的洞頂形如拱橋,故稱之。黃土柱是地表水沿著黃土垂直節理溶蝕和侵蝕,殘留柱狀或塔狀的黃土土體,一般高數米或十餘米。

  氣候與水文 黃土高原屬暖溫帶半濕潤至半幹旱氣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溫潤;雨量稀少,變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熱量條件較優越。高原從西北向東南,年均溫變化在8~14℃,全區日均溫10℃以上活動積溫為2000~3000℃,無霜期120~200天。氣溫日較差平均在10~16℃。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東南多於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於7、8、9三月。降水強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強度每分鐘可達2.4毫米,是產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區域水系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較多,約有200條,較大的有洮河、祖厲河、清水河、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徑流不豐,不包括黃河幹流,年徑流總量185億立方米。大多數河流汛期受暴雨影響,洪峰急漲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淺層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大部分地區地下水貧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達100~200米。

  土壤與植被 高原土層富含碳酸鈣和磷、鉀、硼、錳等元素,土壤反應多偏堿性,腐殖質和氮素養分貧乏。主要土類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鈣土、灰鈣土和漠鈣土。水土流失嚴重,熟化土壤不斷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

  黃土高原因長期濫墾濫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殘留較少,分佈零散。目前森林覆蓋率僅5%。植被由東南向西北為森林草原、幹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佈於呂梁山、子午嶺、黃龍山、六盤山等地,為落葉闊葉林及少量針闊混交林。溝谷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種類,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堿草、甘草、酸棗、荊條、沙柳、檸條、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農業墾殖條件最好的地區,如關中平原、晉中、晉南盆地等,是中國著名的小麥和棉花產地。陜北、甘肅和晉西北條件差,一般僅能種植耐幹寒的莜麥、蕎麥、糜子、胡麻、薯類等。

  水土流失及其改造 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其中最嚴重流失面積有11萬平方公裡。高原大部分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裡,窟野河神木至溫傢川區間達3.57萬噸/平方公裡。水土流失沖走耕地的熟化土層,降低蓄水保墑能力,作物生長不良,產量低而不穩。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庫淤積和河流淤塞,增大瞭流域開發治理的困難。陜縣三門峽站每年下泄泥沙約16億噸,年最大輸沙量39.1億噸(1933),90%來自黃土高原。水流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最大達666千克/立方米(1971年7月27日),黃甫川曾出現過1570千克/立方米的高含沙水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開展瞭群眾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設立瞭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總結歷代勞動人民水土保持的經驗,根據土壤侵蝕特點和溝道的輸沙特性,創造出許多有效的辦法。水土保持的方針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集中治理、連續治理。具體措施有:①植樹造林和種草。在牧荒地、陡坡和退耕的農耕地以及部分支溝裡,種植洋槐、檸條等喬灌木,苜蓿和草木樨為主的草類,增加植被,固結土壤,減弱暴雨沖刷,並能提供飼料、燃料和綠肥。②水平梯田。將部分小於25度斜坡的溝間地和溝谷的坡地修成水平的臺階式田塊,以便保水、保土和保肥。如韭園溝1964年7月5日一次降雨129.1毫米,水平梯田的沖刷量較鄰近坡地減少98%。③淤地壩。在幹溝和支溝修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土壩,形成壩系,攔蓄徑流和泥沙,使荒溝變良田。因溝道的侵蝕基面抬高,從而減少和制止溝谷兩側陡坡懸崖的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據韭園溝18年的觀測,溝道出口的年輸沙量比治理前平均減少55%,其中坡面治理減少9%,317座淤地壩減少46%。④引洪淤灌。利用小流量高含沙的特性,修建引洪渠道,將坡面和溝道的洪水和泥沙輸送到地形平坦的河灘地和階地上淤積,既減少輸入河流的沙量,又可利用泥沙改良土壤,發展農業生產。

  到1990年底,黃土高原上已建立起8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總面積占高原耕種面積的1/4,但糧食產量卻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60%。(見彩圖)

甘肅省境內的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