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轄市,以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城市和水陸交通樞紐。位於省境北部,跨淮河兩岸。轄4區及懷遠縣、固鎮、五河3縣。面積5832平方公裡,人口296.2萬;其中市區面積455平方公裡,人口68.1萬。蚌埠為“古采珠之地”,故又稱珠城。明原為鳳陽縣邊陲小集,淮河邊上的漁村。清分兩部分,淮河以北稱“小蚌埠”,淮河以南稱“老蚌埠”。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蚌埠一躍而成南北通衢,逐步形成商埠和軍事重鎮。1947年設市。1952年改省轄市。市境位於皖北平原與皖中丘陵的交交接處,市區位於淮河(幹流)南岸。地面高程17~25米,小南山突出於市中心。市境氣候具有從暖溫帶季風氣候向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特征,年均溫15.1℃,無霜期217天,年降水量905.4毫米,南北作物均可種植。

  蚌埠為南北交通要道,是淮河最大港口,有“千裡長淮第一大港”之譽。隨淮南—上海航線開辟,淮河航運進一步發展。蚌埠淮河公路斜拉橋已於1990年初建成通車。公路四通八達,其商業腹地遍及皖北和皖中地區北部,與兩淮煤炭基地形成密切的經濟聯系。20世紀50年代前工業基礎薄弱。50年代以來初步形成以食品工業為主,並擁有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冶金、造紙、皮革、電子等工業部門。蚌埠肉類加工廠、卷煙廠是全國有名的大廠。由於地處糧、油、煙、棉、麻等農副產品豐富的皖北和皖中兩商品基地之間,已建成為安徽省的“食品城”和物資集散中心。

淮河鐵路橋

  市區已形成北郊(以建材工業為主),西郊(以紡織、印染、絲稠工業為主),南郊(以機械制造工業為主)等工業區。並以西郊為今後的發展重點。文化區則集中於市中心老城區。名勝古跡有南郊的明湯和墓和釣魚臺遺址,市西懷遠縣有白乳泉和禹王廟等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