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至唐末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契丹與奚並出自東胡,西漢時東胡為匈奴所破,退保鮮卑山,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並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翽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翽,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征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幹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范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但亦受崛起於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銅鐘上雕刻的契丹人風俗、戰爭場面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歲推一人為盟主,唐貞觀(627~649)時,盟主常為大賀氏,730年遙輦氏取代大賀氏。9世紀60~70年代,部落漸盛,征服鄰近部族如奚、室韋等。907年,耶律氏代遙輦氏為盟主,916年阿保機稱王,建國號契丹;947年改稱遼。契丹國勢遠及中亞,故中世紀中後期西方許多國傢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國,這一名稱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進而指稱全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