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亶父(太王)至周文王前期的都邑。周自公劉居於豳(今陝西旬邑西),傳九世到公亶父。因受戎、狄逼迫,公亶父率眾越過漆水、沮水和梁山,到達岐山(今陝西岐山東北)以南的周原(今陝西岐山、扶風間),興建居室、城郭,是為岐邑。直到文王攻滅崇國,在該地建成新都豐(今陝西長安西北),才從岐邑遷離。岐邑的位置,《漢書·地理志》雲在漢右扶風美陽縣(今陝西扶風法門),《說文解字》雲在美陽中水鄉(今岐山橫水河北)。

周原遺址平面圖

  根據考古調查發掘,周原有南北長約五公裡,東西寬約三公裡的西周時期遺址,北至岐山下,南至扶風康傢、莊李,東到扶風樊村,西到岐山岐陽堡一帶。遺址中發現有建築基址、墓葬,青銅器、陶器、骨器作坊等遺跡,並曾多次出土有銘文的青銅器和西周甲骨文。

岐山鳳雛建築基址

  文獻記載,文王遷豐後,將岐邑轄境分封給周、召二公作為采邑。周原遺址發現的卜甲和瓦上的“周”字,當指周公所封周城,說明周公采邑即在當地。至於召公采邑,《水經·渭水註》等雲在召亭,即今岐山西南八裡的劉傢原。該地曾發現太保玉戈等物,但尚未經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