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於周邊少數族內附部落中設置的一種特殊行政區劃,包含羈縻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四級,習慣上總稱羈縻州,又稱蕃州。唐高祖武德年間已在今四川、雲南和貴州境內設置瞭為數不多的這類州縣,但其時可能還未將這些州縣與普通州縣予以區別。至唐太宗貞觀時由於大量設置瞭這種州縣,才定制稱為“羈縻州”,用以區別於普通州縣;從此普通州相對羈縻州而言,即被稱為“正州”。以內附部落設置的州也有少數被列入正州。如關內道的豐州是貞觀初為突厥降眾所置,是為正州。江南道、劍南道各有若幹正州州系招降蠻夷所置。

  羈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包括都護、縣令)是各部落原來的首領(包括國王、可汗、葉護等各種各色的君長),由朝廷頒發印信。羈縻府州的轄境是原來部落(包括部落聯盟或國)的領域,部落首領保持其原有的稱號與權力,並自理內部事務,而“都督”、“刺史”則隻是唐朝所授予的一個稱號。由於部落首領通常是世襲的,所以首領的兼銜都督、刺史也是世襲的,若遇部落首領的更代不是世襲而是篡奪,按慣例唐朝承認篡奪成功者的首領地位,即由此人接替都督、刺史的職稱。另外,也有少數以部落首領為都督、刺史的正州。

  大多數羈縻州隻是名義上的行政區劃,其版籍並不向唐朝呈報,也並不承擔一定的貢賦。但有少數羈縻州版籍要上報戶部,也有少數羈縻州“願納賦稅”,但比正州要輕,也不一定有定額。羈縻州普遍對唐天子有所貢獻,這種臨時性的貢獻與正州向戶部交納的賦稅不同。

  羈縻州在行政上隸屬於邊州都督府和都護府,由“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如高宗顯慶年間平西突厥,即於其部落列置瞭許多羈縻都督府、州,又置崑陵、濛池二羈縻都護府以統之,初隸安西都護府,武周長安中改隸北庭都護府。此外,羈縻州又有不隸於都督府、都護府而隸於不置都督府的邊州的,如關內道羈縻黨項歸德州隸於銀州。羈縻縣也有不隸於羈縻州而隸於正州的,如隴右道洮州領羈縻密恭縣。

  諸邊羈縻州建置的盛衰因時而異。如北邊許多府州為太宗、高宗時開置,不久即歸廢棄;而江南、嶺南道許多府州遲至大歷、貞元、元和、開成年間才設置。唐分天下為十道,其中九道都設過羈縻州,隻有淮南道未設過。

  羈縻州的具體情況十分復雜,各地區不同,各部族不同,又各因時因勢而變,大致可以歸納為下列幾種情況:①邊族移入內地所置的羈縻州,一稱僑蕃州。這種州寄治在唐正規州縣境內,如河北道幽州境內,關內道靈、慶、夏州境內,隴右道涼州界內屬於這種性質的羈縻府州很多。②在邊族本土設置的羈縻州由該地區都督府或都護府監護控制,如奚、契丹自貞觀年間內屬,唐於契丹設松漠都督府及十州,於奚設饒樂都督府及六州,授其首領為都督、刺史。③有些邊州時而由正州降為羈縻州,時而由羈縻州升為正州。如劍南道茂州都督府所領維、翼二州本為羈縻,後升正州。④有的羈縻州地區唐初一個時期在唐的有效控制之下,但不久就背唐獨立,或為相鄰的民族政權所占領役屬。⑤有的羈縻州自始至終隻是一個虛名。

  羈縻州是唐朝創建的一種特殊行政區劃,是以往歷代官府未曾實行過的新政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利於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傢力量的增強和全國大一統局面的相對安定,並且也有利於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