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國傢法定的通貨。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分立,朝代更迭,加以私鑄嚴重,貨幣品名甚多,輕重不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更鑄五銖錢,每千文重四斤二兩,其他錢幣禁止流通。文帝時,幣值大體穩定。隋末私鑄劣幣的清況十分嚴重,千錢隻有一斤重,甚至剪鐵片、裁皮糊紙以為錢,幣值下跌,物價大漲。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淵廢隋五銖錢,鑄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每十文重一兩,千文重六斤四兩。字為歐陽詢所書。自此以後,“錢””成為兩以下一級的重量單位。中國錢幣由此改稱通寶、元寶或重寶,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錢文也由篆書改為以楷書為主。開元通寶輕重大小比較適中,便於流通。

  高宗乾封元年(666),鑄乾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每文當開元通寶十文。這是以年號名錢的開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廢。

  高宗到玄宗開元年間,私鑄盛行,惡錢泛濫。由於錢幣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政府嚴禁私鑄和用好錢收買惡錢,都沒有收到效果。天寶時,政府增加鑄錢量,在絳州設三十爐,揚、潤、宣、鄂、蔚等州各十爐,益、郴等州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全國共設九十九座鑄錢爐,每年用銅兩百萬斤,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

  肅宗乾元元年(758),由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正在進行,國傢經費不足,鑄錢使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又令絳州鑄重輪乾元通寶,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與開元通寶錢並行。這種通貨貶值的辦法,雖然沒有繼續實行,但由於生產破壞,貨重錢輕,物價騰貴。

  代宗即位後,乾元錢和重輪錢皆以一當一。由於每緡用銅量較開元通寶要多,民間以乾元、重輪錢銷鑄為銅器,不復行用。此後,銅貴錢賤,民間熔錢鑄為銅器的越來越多,錢幣越來越少,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因此,自德宗貞元(785~805)以後,又發生瞭通貨緊縮,貨輕錢重,物價下跌的現象。大歷(766~779)時匹絹值四千文,到貞元十九年(803)跌為八百文。這個價格一直通行到元和(806~820)、長慶(821~824))年間。

  唐武宗時滅佛,沒收寺院銅像及鐘磬,許各地政府鑄錢。淮南節度使李紳鑄新開元通寶,背有昌字以表明為會昌年間所鑄,其後各地則以郡名為背文,統稱會昌開元。武宗雖曾下令舊錢暫停使用,實際上舊錢、新錢並行,因此,貨幣數量有所增加,但錢幣短缺問題並未解決。元和時政府準許京師實行短陌制,每貫少二十文。長慶年間少八十文,至昭宗時少一百五十文,民間除陌更多。五代時法令已準許以八十為一百。

  晚唐到五代十國,各地自行鑄造貨幣,先後鑄造的錢幣多達三十餘種。北方五代各朝均曾鑄錢,但數量不多。後周所鑄周元通寶系周世宗時毀佛像所鑄。南方各國除吳越、南平外也都曾鑄銅錢。前蜀先後鑄有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乾德元寶和咸康元寶。南唐也鑄有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和開元通寶。此外,閩、後蜀曾鑄鐵錢,南漢、閩曾鑄鉛錢;楚[ID=chu_wudai]曾鑄鉛鐵錢。劉仁恭在幽州除鑄鐵錢外,還以膠泥制錢。

  

參考書目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群聯出版社,上海,1954。

 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

 《中國歷代貨幣》,新華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