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古國名。即索格狄亞那。位於阿姆河、錫爾河之間,以澤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今蘇聯塔吉克與烏茲別克境內)。古波斯文寫作 Suguda ,Sugda ,漢文譯作粟弋、屬繇、蘇薤、粟特等。梵文作Surika,中古波斯文作Sulik,漢譯作窣利、速利、蘇哩等。“粟特”一詞,一說來自共同伊朗語的詞根,意為“閃耀”、“燃燒”;一說在塔吉克-波斯語詞匯中意為“聚水窪地”。隋唐時代所謂昭武九姓大多在這一地區。當地居民稱之為粟特人。操粟特語。

  公元前第1千紀前半葉粟特地區就有居民定居。公元前6~前4世紀粟特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與帕提亞帝國、古代花拉子模、阿瑞亞一起組成帝國的一省。公元前329~前328年,粟特人奮起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亞)。公元前323年塞琉西王國統治粟特(見塞琉西王國統治下的中亞)。公元前255年左右,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建立,其勢力也向北伸入粟特。公元前139~前129年間,大月氏西遷,過大宛,占據阿姆河以北,不久又渡阿姆河征服大夏。康居五小王也曾控制粟特與花拉子模地區。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興起後控制粟特。3世紀以後,貴霜衰落。薩珊王朝沙普爾一世曾遠征達到塔什幹地區。至4世紀60、70年代蜍噠人占領粟特。6世紀60年代,薩珊波斯、突厥聯盟滅蜍噠後,粟特歸突厥。7世紀中葉,唐滅西突厥,遂於粟特設置羈縻府州。7世紀下半葉到8世紀上半葉,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見阿拉伯帝國征服中亞)。10~11世紀,粟特地區的文化優勢終被突厥-伊斯蘭文化所取代。

  經濟生活 綠洲地區有發達的灌溉農業,產麥、黍、稷、棉,多出良馬、駝、驢、犎牛、羊;另有葡萄、金桃等水果,盛產葡萄酒。粟特礦產有黃金、硇沙、五色鹽。手工業產品有鎖子甲、弓、盾牌、長劍、矛等兵器,水晶杯、瑪瑙瓶及各種珠寶制品,毛、棉、絲織品與絲棉混合紡織品。中國造紙術西傳後,撒馬爾罕紙很有名。

  粟特地處歐亞陸上交通樞紐,粟特人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從事貿易活動。東至中國,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占廷,東北至蒙古,凡利所在,無不至。內部貿易也有發展,發行大量錢幣,仿制薩珊波斯式的銀幣和中國式的圓形方孔銅錢。粟特人在突厥、回鶻等遊牧國傢的內政外交、貿易鑄幣、宗教傳播、文字創制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5~8世紀粟特的城市迅速發展。它們一般有城堡,圍以城墻的沙赫裡斯坦(內城),作為商業、手工業區的拉巴特(外城),以及郊外大墓地。城市建築的主要材料是泥磚和木材。宮殿、神廟、貴族的大建築物常高二、三層樓,飾以壁畫和粘土、木頭或雪花石膏的雕塑。

  文化藝術 粟特繪畫的主題是多樣化的,有史詩故事、祭祀儀式、民間傳說、動物寓言敘事詩、宴飲場面等。畫面色彩鮮明,線條優雅。比較著名的如片治肯特的女豎琴師圖、阿弗拉西亞佈的迎娶公主圖,瓦拉赫沙的妖魔鬥象圖都很有特色(見彩圖)。粟特人能歌善舞,樂器以琵琶為著名,康國樂、安國樂、胡旋舞、柘枝舞在唐代曾風行一時。

粟特壁畫(蘇聯塔吉克出土)

  粟特地區多種宗教並存。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拜火教(祆教)。粟特的拜火教滲進瞭當地的偶像崇拜,因而與波斯國教拜火教有很大不同。佛教與其他印度宗教在粟特人生活中亦有影響。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景教)。摩尼教也同時存在。

  

參考書目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北京,1957。

 玄奘撰,章巽校點:《大唐西域記》,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67。

 岑仲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中華書局,北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