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古蘇美爾時期。是蘇美爾地區奴隸制城邦的繁盛時代。約西元前2900年由蘇美爾初史時期發展而來,約西元前2371年為阿卡德王國取代。居民為蘇美爾人。主要城邦有烏魯克、拉格什、烏爾等。

  古蘇美爾時期的形成 古代地理概念中,今伊拉克南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下遊平原被稱為巴比倫地區,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這一地區又分為北部的阿卡德和南部的蘇美爾。蘇美爾地區的居民主主要是蘇美爾人。他們約在公元前4300年前已生活在這裡,公元前4300~前3500年的歐貝德文化時期形成規模較大的村落。人工灌溉農業的發展,長途貿易的進行及農牧漁業的進一步分工,加速瞭公社成員間的分化,奠定瞭文明的基礎。歐貝德文化時期銅石並用,據推測已屬於軍事民主制階段,以神廟為中心,出現初期的城鎮。考古發掘的女性雕像說明正處於母權制社會向父權制社會過渡。年代當公元前3500~前3100年的烏魯克文化時期,各地開始產生一些小城市,出現大規模的神廟建築。後期出現文字及標志所有權的陶制圓筒印章,表明已產生初期的文明。在此後的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時期(公元前3100~前2900),普遍使用文字,出現泥板文書,灌溉設施、土木工程、金屬加工等技術都有明顯進步,有人推測以神殿為中心的城市國傢此時已經形成。可見,蘇美爾地區古代文明的發展是一個連貫的過程。

  早王朝歷史概述 約公元前2900年,蘇美爾奴隸制城邦進入全盛時代,城邦國傢林立。這些國傢一般由中心城市連同周圍的農村公社組成,領土面積不大,居民少則二、三萬,多則十幾萬人。城市以神廟為中心,也有王宮建築,周圍建城墻。城邦的王被稱為盧伽爾、拍達西、恩或恩西,其權力受貴族會議和民眾會的限制。國傢的統治階級是貴族奴隸主,被統治階級是奴隸、手工業者和公社一般成員。基什、烏爾、拉格什等國之間為爭奪財富、土地和奴隸,進行瞭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至早王朝中期,基什可能一度稱霸於蘇美爾,史詩《吉爾伽美什與阿伽》即反映瞭基什同烏魯克的一次戰爭。約公元前27~前26世紀,烏爾比較強盛,烏爾王陵墓中大量精美的隨葬品及眾多的殉人也說明瞭這一點。

  在當時各國中,拉格什的歷史比較清楚。公元前28世紀,拉格什與鄰國溫馬發生戰爭,並在吉爾蘇建立寧吉爾蘇神廟。公元前27世紀出現土地買賣現象。公元前25世紀上半葉,烏爾南什執政,一度在蘇美爾稱霸。其子安那吐姆(約公元前2454~前2425在位)勝溫馬,立安那吐姆鷲碑以銘記兩國之盟。拉格什的土地分神廟土地和私人土地兩種。神廟在其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國神寧吉爾蘇、其妻女神巴貝等神祇各有神廟莊園,其土地直接由恩西及其妻管理,生產由奴隸和服勞役的自由民進行,產品用於祭祀、對外貿易及支付神廟勞動者的口糧。神廟經濟為統治者掌管和占有,但也帶有全體自由民共同體經濟的成分。其軍隊包括戰車兵、重裝兵及輕裝兵,後兩者分別由貴族子弟和公社成員組成。恩鐵美那於公元前2404年即位後,拉格什的政治與經濟力量進一步壯大,但國內的社會矛盾也更加尖銳。約公元前2378年,烏魯卡基那在平民支持下執政。他進行瞭一系列旨在保護小生產者利益的社會改革和立法活動。這一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社會改革,反映瞭蘇美爾城邦發展中小生產者地位普遍受到威脅的情況。烏魯卡基那改革的一些原則,如保護小生產、限制王室以外的其他富貴社會階層的發展等,被古代兩河流域以後的立法者所承襲。在烏魯卡基那活動的時期,各城邦擴張領土的趨勢已發展到試圖統一全蘇美爾的地步。溫馬城的盧伽爾紮吉西先後占領拉格什、烏魯克等50個城邦,自稱烏魯克之王,但不久被阿卡德人的國傢戰勝,隨後建立起阿卡德王國,蘇美爾早王朝結束。

  

參考書目

 G.A.Barton , Royal Inscriptions of Sumer and Akkad,New Haven,USA,1929.

 S. N . Kramer , The Sumerians , University ofChicago, Chicago,1963. 《世界上古史綱》編寫組:《世界上古史綱》,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