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裡南共和國位於南美洲大陸東北部。面積163265平方公裡(包括同圭亞那有爭議的2萬多平方公裡)。人口35.3萬(1985),另有約18萬人旅居荷蘭。印度人占37%,印歐混血種人占31%,爪哇人占15%,叢林黑人占10%,還有少數印第安人、華人和歐洲人。官方語言為荷蘭語,通用蘇裡南語。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首都帕拉馬裡博。

  蘇裡南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區。1499年西班牙航海傢A.de奧赫達首次探察瞭瞭蘇裡南地區。1551年荷蘭人在蘇裡南河口處建立第一個移民點。16世紀末,蘇裡南一度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30年英國殖民者占領蘇裡南,從巴巴多斯移民到蘇裡南經營煙草、甘蔗種植園。1667年荷蘭和英國簽訂《佈雷達條約》,將北美洲的新尼德蘭(今美國紐約州)讓給英國,以此取得對蘇裡南的殖民統治。1682年荷蘭政府因財政困難把蘇裡南賣給荷蘭西印度公司。該公司於1683年又轉手把蘇裡南的1/3賣給荷蘭貴族范·索梅爾斯迪克公爵。1799~1815年拿破侖戰爭期間,蘇裡南再次被英國占領。根據1802年的亞眠條約,英國把蘇裡南歸還給荷蘭,稱荷屬圭亞那。

  荷蘭統治時期 從17世紀80年代起,荷蘭殖民當局從非洲運入大批黑奴,從事甘蔗種植。黑奴為反抗殖民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曾多次舉行武裝起義。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部分黑奴從種植園逃入邊遠的森林地區,建立瞭一些獨立新村,被稱為叢林黑人。1772年叢林黑人的起義隊伍一度逼近帕拉馬裡博。1863年荷蘭殖民當局被迫廢除奴隸制。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荷蘭殖民當局從印度、爪哇和中國引進一批契約勞工。這些勞工除參加甘蔗種植外,還幫助當地發展瞭水稻生產。20世紀20年代,蘇裡南發現瞭豐富的鋁土礦,但多年來鋁土工業主要控制在美國和荷蘭資本傢手中。

  獨立後的蘇裡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曾占領蘇裡南。戰後,蘇裡南先後出現瞭蘇裡南民族黨、蘇裡南進步人民黨、印度尼西亞農民黨和統一工會等組織。1954年蘇裡南獲得“內部自治”權,但國防和外交事務仍由荷蘭政府掌握。1973年民族黨聯盟在大選中獲勝,成立瞭以民族黨主席H.A.E.阿龍為總理的政府。1975年11月25日宣佈獨立,成立蘇裡南共和國。獨立後,蘇裡南政府為發展民族經濟采取瞭一些措施,如對一些外資企業實行國有化,鼓勵發展本國私營工業和開發內地資源等。對外則主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傢的關系。1975年12月蘇裡南加入聯合國。1976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80年2月25日,蘇裡南發生軍事政變,阿龍政府被推翻,新成立的全國軍事委員會接管政權,任命H.R.陳亞先為總理。同年8月,陳亞先任總統兼總理。1981年成立由總統陳亞先和軍隊司令D.鮑特瑟等六人組成的最高決策機構──政策中心。此後政府數次更迭,未遂政變時有發生。1984年由軍方、工會和企業界代表組成政府,W.烏登豪特任總理。1985年又組成以鮑特瑟為首腦、烏登豪特為總理的新政府,同時成立以鮑特瑟為主席的最高決策機構最高磋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