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西部的淺水海灣,京津的海上門戶,華北海運樞紐。三面環陸,與河北、天津、山東的陸岸相鄰,東以灤河口至黃河口的連線為界與渤海相通。面積1.59萬平方公裡,約占渤海1/5。此外,渤海灣灣口亦有從大清河口至黃河口的劃法。海底地勢由岸向灣中緩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

  地質與地貌 渤海灣正處在中生代古老地臺活化地區,位於翼中、黃驊、濟陽三拗陷邊緣,經歷瞭各個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和和地貌演變,形成湖盆,並在其上覆有1~7公裡巨厚松散沉積層。沿岸幾乎全為第三紀沉積物,形成典型的粉砂淤泥質海岸。又因幾經海水進退作用,使海灣西岸遺存有沿岸泥炭層和3條貝殼堤(見天津貝殼堤)。海底沉積物均來自河流挾帶的大量泥砂,經水動力的分選作用,呈不規則的帶狀和斑塊狀分佈。一般來說,沿岸粒度較粗,多粉砂和粘土粉砂,東北部沿岸多砂質粉砂;海灣中部粒度較細,多粘土軟泥和粉砂質軟泥。

  水文與氣候 沿岸河流含沙量大,灘塗廣闊,淤積嚴重。流入海灣的主要河流有黃河、海河、薊運河和灤河。①黃河以水少沙多著稱。年均徑流量440億立方米(鄭州附近花園口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約占渤海輸沙量的90%以上,是渤海灣現代沉積物主要來源。②海河水系年均徑流量為211.6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600萬噸。1958年海河建閘後,徑流量銳減,年均徑流量僅7.1億立方米,年輸沙量不足30萬噸,對渤海灣地貌發育的影響已大為減小。③薊運河為蓄泄河道,1922~1957年年均徑流量7.4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70~100萬噸。1958年建閘後,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立方米和1.56萬噸。④灤河年均徑流量47.9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210萬噸。由上可見,黃河大量泥沙的入海和擴散,是渤海灣泥沙主要來源。灤河入海泥沙的向西南運移,雖為數不多,但仍不容忽視,使渤海灣水下不斷淤淺,灘面擴增。如北堡一澗河的灘面,1958~1984年年均向海延伸1.5公裡,沉積厚度年均增11.5厘米。為其他海區所罕見。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水文狀況變化復雜。由於渤海灣為三面環陸的半封閉性海灣,位於中緯度季風區,離蒙古高原較近,因此,氣候有顯著“大陸性”特征:一是季風顯著;二是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秋短促,氣溫年變差大;三是雨季很短,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4~68%,春季少雨,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

  水溫、鹽度分佈特征是:空間分佈較均勻,時間變化顯著。水溫冬季沿岸低於灣中,以1月最低,略低於0℃;夏季沿岸高於灣中,8月最高,約為28℃,水溫年變差在28℃以上。冬季常結冰,冰期始於12月,終於翌年3月。冰量為5~8級(以冰蓋面占總海面的十分比為級)。歷史上曾出現兩次(1936和1969年)嚴重大冰封、灣內冰丘迤邐,全被封凍,冰厚50~70厘米,最厚達1米。鹽度分佈趨勢是灣中高於近岸,分別為29~31‰和23~29‰。但緊鄰岸灘一帶,受沿岸鹽田排鹵的影響,鹽度高達33‰。鹽度的年變差為8‰。

  渤海灣的潮汐屬正規和不正規半日潮,平均潮差為2~3米,大潮潮差為4米左右。落潮的延時大於漲潮的延時,分別為7和5小時。海浪以風浪為主,平均波高約為0.6米,最大波高可達4.0~5.0米。

  渤海灣有豐富的油氣資源。由於渤海灣為陸上黃驊含油拗陷的自然延伸地帶,生油凹陷面積大,第三系沉積厚,含油前景很大,為中國油氣資源較豐富的海域之一(見大港區)。地下熱水、煤成氣藏資源也豐富。渤海灣灘塗廣闊,潮間帶寬達3~7.3公裡,淤泥灘蓄水條件好,利於鹽業開發。長蘆鹽區是中國最大鹽場,鹽產量占全國的1/3弱。另外,渤海灣,尤其在河口附近,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多,為魚蝦洄遊、索餌、產卵的良好場所,出產多種魚、蝦、蟹、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