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

  普魯士第三代國王(1740~1786),史稱“腓特烈大帝”。1712年1月24日生於柏林,在位期間,通過加強容克軍國主義和推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奠定普魯士在歐洲的強國地位。

  腓特烈烈二世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1740在位)之子,年輕時曾受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影響,與其父發生沖突,1730年企圖逃往英國,事敗後被禁錮,表示屈服。1740年即位後循“強權即公理”的原則,在1740~1744年和1744~1745年兩次西裡西亞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幾乎把整個西裡西亞據為己有。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普與英國結盟。1757年6月普奧在科林交戰,普軍慘敗。翌年夏,普軍擊敗法、奧、俄三國聯軍。通過1763年的胡貝圖斯堡條約(見巴黎條約和胡貝圖斯堡條約),普魯士保住瞭西裡西亞,並確定瞭普魯士在中歐的強國地位,形成普奧二元制爭霸的局面。腓特烈二世則被奉為“大王”。1772年參加第一次瓜分波蘭,掠得埃爾姆德和西普魯士等地,使普魯士領土得以擴大並聯成一片。1878年參加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85年聯合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君主,組成反奧的“諸侯同盟”,擴大瞭普魯士的影響。

  在內政方面,腓特烈二世致力於建立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擴充軍隊,實行軍事官僚專制,同時開始《普魯士國傢通典》的編纂。經濟上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和促進農業生產政策,並通過嚴格的國傢壟斷和賦稅政策,增加國庫的收入。腓特烈二世還自認是“誤生王傢”的藝術傢,提倡發展文化和藝術,同伏爾泰等作傢和藝術傢結交;但又加強思想控制,把文化的發展也納入符合專制國傢和軍事擴張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