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為1898年3月成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2年起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佈爾什維克),1918年改名俄國共產黨(佈爾什維克),1925年稱蘇聯共產黨(佈爾什維克),1952年改為現稱。

  從建黨到十月革命 1883年,Г.В.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組織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1895年,В.И.列寧將彼得堡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合併為統一的政治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鬥爭協會,初步實現社會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標志著無產階級政黨萌芽的出現。

  在工人運動推動下,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輔、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等地的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的代表在明斯克舉行會議,宣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這次會議在歷史上被稱為該黨第1次代表大會。它沒有制訂黨綱、黨章,會議選出的中央委員會成員不久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實際上未能完成建黨的歷史任務。1900年,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等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1901年列寧發表《從何著手》一文提出建黨具體計劃。1902年3月出版《怎麼辦》一書系統闡述黨的性質、作用和基本原則,批判崇拜工人運動自發性、否認革命理論指導和工人階級建立獨立政黨必要性的“經濟派”,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立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創造條件。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來自俄國各地及《火星報》編輯部的43名正式代表,先在佈魯塞爾後在倫敦舉行社會民主工黨第2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黨綱和黨章,選出黨的領導機構,它標志著在組織原則和鬥爭綱領等各方面都與第二國際時期各國社會民主黨不同的新型政黨已經產生。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最低綱領是領導俄國工人階級和一切勞動者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大會上,因討論黨章條文而在建黨原則上發生嚴重分歧,在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時,形成瞭以列寧為首的佈爾什維克(多數派)和以 Л .馬爾托夫(1873~1923)為首的孟什維克(少數派),黨內出現兩個政治觀點對立的派別。

  1905年,俄國爆發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佈爾什維克於4月25日至5月10日在倫敦舉行第3次代表大會,在列寧主持下制定瞭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線。孟什維克單獨召開代表會議。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各有自己的策略路線,實際上已發展成為各自獨立的政黨。佈爾什維克策略路線的主要內容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依靠工農聯盟,孤立自由資產階級,通過武裝起義推翻沙皇政權,建立臨時革命政府,實行工農民主專政,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及時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孟什維克的策略則主張把革命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使農民跟資產階級走,革命的結局應是資產階級專政,反對立即實現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佈爾什維克積極參加並領導瞭全俄總政治罷工和莫斯科12月武裝起義。由於各種原因,俄國1905~1907年革命遭到失敗。

  革命失敗後的П .A.斯托雷平反動時期,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出現兩個新的機會主義派別:主張取消黨的秘密組織,使黨變成合法主義政黨的右傾取消派;反對一切合法鬥爭,主張召回在杜馬中的黨團和停止在合法組織中工作的左傾召回派。佈爾什維克反對取消派、召回派的錯誤主張,將合法鬥爭與秘密鬥爭結合起來,爭取和教育群眾,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而鬥爭。1912年1月,在佈拉格舉行黨的第6次全俄代表會議將孟什維克取消派清除出黨。佈爾什維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佈爾什維克黨堅決反對這場帝國主義的大屠殺,反對第二國際領導人的社會沙文主義和社會和平主義,提出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使本國政府在戰爭中失敗的口號。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的反動統治,建立工兵代表蘇維埃。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佈)積極參加並領導瞭這場革命。由於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同自由資產階級妥協,資產階級得以組成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並存局面。列寧發表《四月提綱》,並召開佈爾什維克第7次全國代表會議,及時提出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和平發展計劃和“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7月26日至8月3日舉行的黨的第6次代表大會制定瞭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佈爾什維克領導工人階級,聯合農民,並在士兵支持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傢的誕生,開始瞭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世界歷史進程。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斯大林逝世 1917年11月至1918年上半年,佈爾什維克領導人民群眾對俄國進行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土地國有化,把大工業企業、銀行、鐵路、對外貿易、商船隊等收歸國有。1918年3月召開的第7次代表大會,討論和批準同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退出帝國主義戰爭,為蘇維埃政權爭得短暫的喘息時機。1919年3月第8次代表大會通過新的黨綱(第二個黨綱),宣佈由“中立中農”轉變為“同中農結成堅固聯盟”,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在1918~1920年的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建立強大的紅軍隊伍,打退14國武裝幹涉,平定白衛軍的叛亂,鞏固瞭蘇維埃政權。國內戰爭結束後,開始恢復國民經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時,在黨內發生瞭關於職工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爭論,為此列寧全面闡述關於社會主義國傢的職工會問題,著重批判瞭托洛茨基派的錯誤觀點,結束瞭這場爭論。

  1921年3月,俄共(佈)召開第10次代表大會,決定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餘糧征集制,容許私人貿易和私人辦小企業,實行租讓制。大會還通過關於黨的統一決議,禁止黨內任何派別活動。1922年4月3日,黨的第11屆中央委員會選舉И.В.斯大林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不久,俄共(佈)黨內開展瞭在蘇聯一國內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爭論。以斯大林為首的多數領導人認為依靠工農聯盟的力量在蘇聯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批判瞭Л.Д.托洛茨基反對派。1925年12月,第14次代表大會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批判瞭Г.E.季諾維也夫、Л.Б.加米涅夫等人組成的新反對派(見俄共(佈)黨內關於工會問題的爭論)。1926年6月,批判瞭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為適應工業化的需要,1927年12月第15次代表大會作出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決議。在農業集體化的時間、步驟、收購糧食采取的非常措施和對富農的態度等問題上,Н.И.佈哈林等人提出不同意見。隨之,在1929年1月開始批判佈哈林、А.И.李可夫。1928~1932年開始實行第1個五年計劃。1930年召開第16次代表大會,宣稱這是“社會主義在全線展開大規模進攻、消滅富農階級和實現全盤集體化的代表大會”。1936年12月,全蘇蘇維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會通過蘇聯憲法,宣佈社會主義已經勝利。1939年,召開第18次代表大會,提出完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和向共產主義過渡以及加強國防的任務。

  列寧逝世以後,聯共(佈)黨內正常的民主原則遭到破壞,混淆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不少領導成員被作為階級敵人論處。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從30年代開始盛行。在階級鬥爭問題上的錯誤理論導致大規模肅反運動,嚴重違反社會主義法制,大批無辜的幹部和群眾被殺害。在對外關系方面滋長著大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風。

  1941~1945年,聯共(佈)領導各族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卓有成效地組織戰時經濟,贏得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戰後,努力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社會主義建設開始瞭新的高漲。

  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 1952年10月舉行第19次代表大會,討論蘇聯發展第5個五年計劃(1951~1955),修改黨章,改稱蘇聯共產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7月中央全會開除Л.П.貝利亞出黨,同年12月處決。9月,Н.С.赫魯曉夫當選中央第一書記,開始調整農業政策。1956年2月召開第20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所作《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嚴厲批評斯大林濫用權力、破壞法制、鼓勵個人崇拜、違背集體領導原則等錯誤。秘密報告未能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歷史的全面評價,未能找出錯誤的根源,並得出應當汲取的教訓。在做秘密報告前,也沒有向各國黨通報情況,致使各國黨感到突然乃至出現思想混亂,國際帝國主義乘機掀起一次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由於事態嚴重,同年6月,蘇共中央全會作出《關於克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決議,分析瞭個人崇拜產生的原因、表現特點、實質及其後果,同時肯定瞭斯大林應有的歷史功績。1957年6 月中央全會將Г.М.馬林科夫、В.М.莫洛托夫、Л.М .卡岡諾維奇等人作為“反黨集團”開除出中央委員會。1961年10月第22次代表大會通過新的黨綱(第三個黨綱),宣佈蘇聯已變成全民國傢,蘇共已變成全民黨,提出到80年代初蘇聯要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1964年10月蘇共中央全會解除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由Л.И.勃列日涅夫繼任(後改稱總書記)。

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會場

  從1965年開始,試行新經濟體制,強調提高制定計劃的科學水平,擴大企業的經濟權力。1971年3月第24次代表大會宣佈蘇聯“建成瞭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1973年,在全國范圍內改組工業管理機構,實行2~3級管理制,成立各種聯合公司。1977年,制定新憲法。1979年,開始對新經濟體制加以修改。對外關系方面推行霸權主義,1968年8月以保衛社會主義成果為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起陳兵中蘇邊境,發生武裝沖突。1978年12月支持越南武裝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武裝占領阿富汗。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Ю.В.安德羅波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強調蘇共在20世紀最後幾十年的戰略任務是完善發達的社會主義,而蘇聯正處在這個漫長歷史階段的起點。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逝世,К.У.契爾年科任蘇共中央總書記,1985年3月10日逝世。11日М.С.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1985年10月15日蘇共中央全會通過蘇共第三個黨綱的新修訂本草案,批判地重新認識原黨綱中沒有經受住時間檢驗的提法,提出蘇共當前的任務是在加快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和全面地完善社會主義,使蘇聯社會繼續向共產主義邁進。1986年蘇共召開第27次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在大會的報告中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代替“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提法,提出“加速戰略”和實行“徹底改革”的方針。

  蘇共有1811萬黨員(1983),黨的機關報為《真理報》,黨刊有《共產黨人》和《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