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基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共和國,“佈基納”在當地語言中是尊嚴的意思,“法索”代替共和國一詞。伯基納法索是西非內陸國傢。東鄰尼日爾,西部和北部與馬裡接壤,南與貝寧、多哥、加納和象牙海岸交界。面積27.42萬平方公裡。人口791.9萬(1985),全國有60多部族,主要有莫西-古龍西和曼德兩大族,莫西人約占總人口一半以上。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瓦加杜古。

  早期歷史> 佈基納法索境內早期居民是塞努福人、博博人、古龍西人、薩莫人和佈桑西人。約於12世紀,達貢巴人的一支由今加納北部遷居黑沃爾特河、白沃爾特河上遊地區,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莫西人,並先後建立丁滕科多戈、亞滕加、納滕加和桑杜馬4個莫西王國。納滕加王國的歷代國王在禮儀上被確認為各莫西王國的最高統治者,稱莫羅·納巴,意為“大君主”。這個以納滕加王國為中心的聯合體,通常被稱作“莫西帝國”。各王國盛行奴隸制度。

  13~16世紀,除亞滕加王國外其他莫西王國都長期與外界隔絕。18世紀,伊斯蘭教滲入莫西地區。

  殖民者的入侵 1886年,德國探險傢G.A.克勞塞進入瓦加杜古。接著,法國人進入莫西地區。1895年,法國分別取得瞭對桑杜馬和亞滕加的保護權。1896年,法國殖民軍入侵佈基納法索,法軍占領納滕加王國的首都瓦加杜古後,通過與各地國王、酋長簽訂條約,先後使古龍西、多裡、滕科多戈、博博-迪烏拉索等地區接受保護,從而佈基納法索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佈基納法索幾經肢解。1896~1904年,法屬西非領地總督對佈基納法索實行軍事統治。1904~1919年,它被劃歸上塞內加爾和尼日爾殖民地(包括今馬裡、尼日爾和佈基納法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佈基納法索人民為反對殖民當局的橫征暴斂,舉行瞭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法國為加強統治,1919年建立瞭上沃爾特殖民地。1932年,佈基納法索又被分割成3部分:北部劃歸法屬蘇丹;東部劃歸尼日爾;中部、南部和西部劃歸象牙海岸(即今科特迪瓦)。1947年,佈基納法索重新成為法屬西非領地中一個單獨的殖民地。在法國殖民者統治下,佈基納法索的傳統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數十萬人流入科特迪瓦、尼日爾等地做工。

  民族獨立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佈基納法索的民族獨立運動日益高漲。1951年佈基納法索工人罷工,1952年工人們又參加瞭法屬西非各領地反對種族歧視和強迫勞動的罷工,迫使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瞭海外領地勞動法。1956年博博人韋贊·庫利巴裡領導的非洲民主聯盟與莫西人領袖薩加納巴領導的教育非洲群眾社會黨合並,組成統一民主黨。1957年3月,佈基納法索成立瞭以韋贊·庫利巴裡為首的第1個非洲人政府。1958年佈基納法索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5日獨立,定國名為上沃爾特共和國。

  獨立後的佈基納法索 獨立後,由於政黨、工會和傳統領袖3股勢力的矛盾,政權幾經更迭,形成文官政府和軍人政府交替執政的局面。獨立初期,M.亞梅奧果任國傢和政府首腦,為第一共和國時期。1966年,在工會罷工浪潮的沖擊下,軍隊接管政權,陸軍參謀長A.S.拉米紮納出任總統兼總理。1971年,軍人和政黨領袖聯合組成“還政於民”的過渡政府,由G.K.韋德拉奧果任總理,為第二共和國時期。1974年2月,拉米紮納宣佈禁止政黨活動,解散議會,廢除憲法。恢復軍人執政。1978年4月舉行立法選舉,拉米紮納當選總統,建立第三共和國。1980年11月,一批軍官發動政變,推翻拉米紮納政權,由爭取國傢進步復興軍事委員會執政,S.澤博任該委員會主席。1982年11月,澤博為首的軍政權被下級軍官推翻,以J.-B.韋德拉奧果為首的臨時救民委員會執政。1983年8月,再次發生軍事政變,青年軍官Т .桑卡拉接管政權。1984年8月31日組成新政府桑卡拉任總統兼政府首腦。改國名為佈基納法索。

佈基納法索總統兼政府首腦T.桑卡拉

  佈基納法索獨立以來,對外奉行不結盟、睦鄰友好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隔離政策,積極支持民族解放運動。1973年9月15日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