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名稱為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20世紀60年代以來,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非集團原則的不結盟國傢所舉行的首腦會議。

  背景、成立經過和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傢從殖民統治下相繼獲得獨立。1955年亞非會議的召開,促進瞭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為亞非國傢聯合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樹立瞭典範。1960年一年中有17個非洲國傢宣告告獨立。殖民體系最後崩潰成為歷史趨勢。同時,超級大國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爭奪加劇,對這些地區國傢的獨立、主權和安全帶來日益嚴重的威脅。一些中小國傢,尤其是新獨立的國傢,為瞭擺脫大國的控制,不被卷入對立雙方的沖突,主張團結起來,互相支持,反帝、反殖、反種族主義,捍衛民族獨立,走和平、中立、非集團、不結盟的道路。在J.B.鐵托、納賽爾、蘇加諾和J.尼赫魯、K.恩克魯瑪等的積極倡導下,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阿富汗5國發起,於1961年6月在開羅召開不結盟國傢會議籌備會,會上規定參加不結盟國傢首腦會議的條件為:①它的政策應當是在和平共處和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它最少應當采取符合這種政策的態度。②它應當支持民族解放運動。③它不應當是任何會使它卷入大國沖突的集體軍事聯盟的成員國。④它不應當是同某個大國簽訂的雙邊聯盟的成員國傢。⑤它的國傢領土上不應當有在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國軍事基地。9月1~6日,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第1屆不結盟國傢會議。出席會議的有25個不結盟國傢和3個觀察員國的代表。會議通過《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宣言》、《關於戰爭的危險和呼籲和平的聲明》等文件,體現瞭與會國傢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鮮明立場。第2屆會議於1964年10月5~10日在開羅召開,通過《和平與國際合作綱領》等文件。第3屆會議於1970年9月8~10日在盧薩卡召開,通過《盧薩卡宣言》、《關於不結盟和經濟發展的宣言》等文件。1973年9月5~9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第4屆會議,通過《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文件,並決定成立不結盟國傢協調局。1976年8月16~19日,在科倫坡舉行第5屆會議,通過《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等文件。1979年9月3~7日第6屆會議在哈瓦那舉行,通過《最後宣言》等文件。1983年3月7~12日,在新德裡舉行第7屆會議,參加會議的有101個正式成員國(或組織),會議通過《新德裡文件》、《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等文件(見彩圖)。在歷屆不結盟國傢首腦會議前,均召開不結盟國傢外交部長會議,為首腦會議做準備工作。首腦會議下設機構有不結盟國傢協調局,不定期地單獨舉行會議。

不結盟國傢第7次首腦會議在新德裡舉行(1983年3月)

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第1屆不結盟國傢會議

  意義 不結盟國傢堅持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非集團的原則,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外國侵略、占領、控制、幹涉和霸權的立場,捍衛國傢政治和經濟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以及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成為國際上一支具有廣泛基礎並發揮著重要影響的政治力量。不結盟國傢約占聯合國成員的2/3。不結盟國傢協調局成員國駐聯合國代表還組成協調委員會,負責在聯大和安理會會議期間協調不結盟國傢的立場,制訂共同政策。不結盟國傢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