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西臨太平洋,海岸線長930公裡;東、南界秘魯,北接哥倫比亞。赤道橫貫北部,國名即西班牙語“赤道”之意。面積283561平方公裡(包括科隆群島)。人口911.5萬(1984)。分為19省和1個島區。首都基多。

  自然條件 安第斯山脈縱貫中部,形成差別明顯的3個自然區:①東部平原,占國土面積的36%,為亞馬遜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下,河網稠密,,多源於安第斯山東麓,流入亞馬孫河。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3~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以上。盛產桃花心木、巴爾薩樹、染料木、香膏木等,平原北部富石油資源。②中部山區,占國土面積51%。由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以及山間高原和盆地群組成。火山縱列,聳立著20餘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火山錐,其中有科托帕希(5897米)、卡揚貝(5790米)等活火山。欽博拉索山(6272米)為全國最高峰。山間高原和盆地海拔2000~3000米,火山灰廣佈,土壤肥沃,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山間高原和盆地終年溫和,年平均氣溫18~24℃,年較差小,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海拔4400米以上的山地常年積雪。有金、銀、銅、鐵、鋁、錳、鉬、硫磺等礦。山間盆地是人口較多、農牧業發達地區。③西部沿海地區,約占國土面積13%。在瓜亞基爾以北為丘陵和瓜亞斯低地區,寬約150公裡。瓜亞基爾以南為高200~300米的丘陵區,寬僅50公裡。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27℃,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南部向熱帶草原氣候過渡,年降水量減至500毫米左右,也是全國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地區。此外,太平洋中的科隆群島距本土約97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多屬火山島,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

  居民和發展簡史 在總人口中,印-歐混血人種占41%,印第安人占39%,餘為白人、黑人等。198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30‰,近30多年間人口增加1.7倍。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32人。約45%人口分佈在沿海地區,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中部山區集中全國51%人口,以印第安人為主;東部平原人口稀疏。1982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山區印第安人講克丘亞語。居民多信天主教。

  古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2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17世紀先後隸屬於秘魯總督轄區和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1822年擺脫殖民統治,加入大哥倫比亞聯邦。1830年退出聯邦建立厄瓜多爾共和國。

  經濟地理 傳統的農業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曾為世界主要可可生產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蕉種植業迅速發展,50年代起取代可可,成為聞名世界的“香蕉之國”。70年代起,隨著東部平原石油的開發,石油躍升為國傢主要出口品,並推動瞭工業發展,逐步改變瞭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經濟增長速度居拉丁美洲各國前列。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138.8億美元,人均產值1551美元,相當於1970年的6.9倍。

  1982年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12.5%。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1982 年石油探明儲量為1.92億噸。油田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其次是西南部沿海地區。1982年原油產量1075 萬噸,其出口值占出口總值的55.3%。從東部油田鋪設輸油管至西北部港口埃斯梅拉達斯,並在該地興建起煉油工業。1982年制造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16.9%,主要有食品、紡織、水產和木材加工等部門,近年來還發展瞭機械、電器、鐘表、汽車、鋼鐵等工業。制造業主要集中於基多和瓜亞基爾兩大城市及其周圍地區,約占全國制造業產值的4/5左右。

  1982年全國43.1%就業人口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18%。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262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9.4%,主要種植香蕉、可可、咖啡、甘蔗等熱帶作物,其次是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1980年產香蕉207萬噸,居世界第四位;出口香蕉143.7萬噸,居世界第一位。種植業主要分佈在兩個地區:以瓜亞斯低地為中心的西部沿海是可可、咖啡、香蕉、水稻產區,多為大種植園經營,主要供出口;中部高原以小麥、大麥、玉米、馬鈴薯等為主,多為小農經營,主要供國內需要。牧場占國土面積的9.2%,主要分佈於中部高原,其次是西部沿海地帶。1981年有牛303萬頭,豬372萬頭,羊328萬隻。畜產品不足自給。近海和科隆群島周圍海域盛產金槍魚、龍蝦等,漁業較發達,1981年漁獲量達68.6萬噸。

  鐵路運輸以基多為中心,有3條鐵路幹線,總長1169公裡。公路總長3.47萬公裡,其中鋪面公路4400多公裡,西部沿岸地區公路網較密,泛美公路通過境內(約1100多公裡)。最大港口是瓜亞基爾,其次是曼塔、埃斯梅拉達斯、玻利瓦爾等。基多、瓜亞基爾有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