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王國。曾存在於今烏幹達共和國境內,維多利亞湖北岸。佈幹達意即幹達人的地區,居民為幹達人(或稱巴幹達人),1967年滅亡。

  相傳佈幹達的開國君主(當地語稱“卡巴卡”)金圖在幾百年前逐步把佈幹達氏族聯合為君主制國傢──最初可能是部落聯盟。其管轄地區僅3~4個小縣(今坎帕拉附近)。16世紀初,北方盧奧人在建立佈尼奧羅王國後繼續南下,在佈幹達建立巴比托王朝。此後約300年,佈幹達與北方強鄰佈尼奧羅王國爭雄。自17世紀中葉起,,佈幹達開始擴展領土;到18世紀末,控制瞭從卡蓋拉河口到佈索加邊境的維多利亞湖沿岸,勢力達到今坦桑尼亞西北部的卡拉圭和依漢吉羅。在國王穆特薩一世統治時期(1856~1884),佈幹達建立瞭一支由國王統轄的常備軍;此時,國勢鼎盛,佈索加、安科萊和卡拉圭等小國都被迫每年向它納貢。佈幹達的中央集權制在18世紀末已高度發展:各地行政長官不再由氏族首領世襲,而由國王直接論功任免。國王還壟斷瞭對外貿易,用象牙和奴隸換取佈匹、火器等物。

  1877和1879年,英國國教會和法國天主教會先後來到佈幹達傳教,引起教派紛爭和政局動亂。1890年英軍入侵佈幹達。1894年6月,英國正式宣佈佈幹達為保護國。1897年國王姆旺加反英起義失敗,英國人立其年僅一歲的幼子D.契瓦為王。

  英國侵占佈幹達後,驅使佈幹達官兵為英國征服烏幹達其他地區,到佈尼奧羅和蘭戈、特索地區作戰。幹達人還被派往各地擔任酋長和行政官。

  1900年,英國與佈幹達簽訂協定,規定佈幹達王國的地位相當於烏幹達保護國的一個省,國王受英國專員(1907年後稱總督)控制;協定還確立瞭佈幹達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時,英國占領瞭佈幹達一半以上的森林、土地及礦藏。

  從20世紀30年代起,佈幹達各階層人民開始組織起來爭取獨立,先後出現瞭金圖後裔會、巴幹達汽車司機協會,巴塔卡黨、烏幹達非洲農民聯盟等黨派團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逐漸高漲,佈幹達國王穆特薩二世於1953年提出佈幹達獨立的要求,一度被放逐到英國。

  1955年10月,穆特薩二世與英國簽訂瞭新的佈幹達協定(代替1900年協定),實行君主立憲。1962年烏幹達獨立後實行聯邦制,佈幹達王國為聯邦成員。1964年,由於中央政府支持,將20世紀初劃歸佈幹達的佈尼奧羅的幾個縣歸還佈尼奧羅,佈幹達與中央政府的關系產生重大裂痕。1966年5月,中央政府部隊攻占佈幹達王宮,穆特薩二世逃亡英國,於1969年去世。1967年9月烏幹達頒佈新憲法,取消瞭王國制,佈幹達王國至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