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義。因參加者以巴佈教徒為主,故名。19世紀初,外國資本侵入伊朗,本地工商業遭到打擊,封建統治集團加強剝削,廣大人民所受壓迫較前更甚,積怨日深。設拉子商人米爾紮·阿裏·穆罕默德在從事宗教活動多年後,於1844年自稱是救世主把意旨傳達於世人的巴佈(意為“門戶”)。1847年他進一步自稱為馬赫迪,即救世主;並仿《古蘭經》寫成《默示錄》──巴佈教的聖經,創巴佈教。巴佈宣揚人類社會依次更替而發展,摩西及《舊約全書》、耶穌及《新約約全書》、穆罕默德及《古蘭經》都曾代表一個時代,但都已相繼被取代而成為過去,現在應讓位於巴佈及其《默示錄》所開創的新時代;新時代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財產,保障貿易和商業利益,反對封建壓迫;新社會中男女平權,人人平等而幸福。

  巴佈教徒最初企圖在統治集團中傳教,但未獲成功,反遭壓制。1847年巴佈被捕入獄,各地遂紛紛起義。起義的主力為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領導者為低級教士和商人。最大的3次起義為;1848~1849年在伊朗北部的馬贊德蘭起義,1850年在裡海西南的贊兼起義和同年在伊朗西南的尼裡士起義。國王驚恐,於1850年7月9日將巴佈處死,並調集重兵對各地起義進行鎮壓。因力量懸殊,到1852年各地起義據點先後被擊破,無數巴佈教徒慘遭殺害,起義失敗。巴佈教徒起義提出的社會經濟方面的要求,也具有反抗外國殖民者、爭取民族獨立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