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

  愛國人士,中華民國時期新桂系首領,南京國民政府副總統、代總統。字德鄰。生於1891年8月13日(清光緒十七年七月初九)。廣西臨桂縣人。早年就讀於廣西陸軍小學堂、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任廣西將校講講習所教官。1916年加入護國第六軍,次年參加護法戰爭,隨桂軍赴湖南作戰,因有戰功由排長升任營長。1922年自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1923年3月,李宗仁部改稱定桂軍,與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權建立瞭聯系,脫離瞭陸榮廷等舊桂系勢力的控制。同年冬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6月,李部擊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部,占領南寧。11月受孫中山委任為廣西綏靖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同黃紹竑、白崇禧等密切合作,於1925年統一瞭廣西,成為新桂系首領。

  1926年7月李宗仁率部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指揮汀泗橋、賀勝橋爭奪戰,攻克武漢。旋任江西左翼指揮,使南昌、九江失而復得。1927年3月10日,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4月,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進行反共清黨。8月同白崇禧、何應欽等實力派迫蔣介石下野,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10月率桂系軍隊占領武漢等地。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臺,在國民黨軍隊與張作霖的奉軍作戰中,李宗仁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1929年初,蔣介石召開裁軍會議,打擊異己,李宗仁等發動桂系軍隊進行反蔣戰爭,失敗後出走香港。同年秋又與粵系張發奎聯合反蔣,乘機再次占領廣西。1930年春,李宗仁站在馮玉祥和閻錫山一邊,參加蔣閻馮大戰,失敗後率軍退回廣西。此後他對廣西進行經營和控制,作為爭奪政治權力的基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國民黨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廣西綏靖主任。12月李宗仁聯合其他勢力,逼蔣介石辭去所兼各職,自己當上瞭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接著在廣西推行“自治、自衛、自給”政策,形成廣西半獨立狀態。

  面對日本的擴大侵略,他呼籲“發動舉國一致的抗戰”。1937年8月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到徐州就職,指揮津浦防禦線。次年1月兼任安徽省長。1938年4月他指揮國民黨四十多萬軍隊,與日軍在臺兒莊會戰,殲敵萬餘人,鼓舞瞭全國軍民的抗戰熱忱。其後又參加武漢會戰和隨棗會戰的指揮。1943年9月,被任命為軍事委員長駐漢中行營主任,指揮第一、第五、第十戰區。抗戰勝利後,任軍事委員長北平行轅主任,支持蔣介石進攻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1948年4月任國民政府副總統。當國民黨軍隊主力大部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後,蔣介石於1949年1月被迫下野,李宗仁就任代總統,4月派代表團到北平(今北京)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由於國民黨反動派一再策劃“劃江而治”的陰謀,導致和談破裂。1949年11月去美國。1955年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臺灣托管”和“臺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解決。1965年7月,毅然回到北京,聲明願“報效祖國”,為實現國傢的早日統一作貢獻。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