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亞洲地區的主要部分。東西介於烏拉爾山脈和太平洋岸之間,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為鄰,面積1276萬餘平方公裡。除西南端外,全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按蘇聯行政區劃所指的西伯利亞,不包括烏拉爾山東側、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哈薩克境內地區,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裡。

  西伯利亞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多樣。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介於烏拉爾山脈和葉尼塞河之間,地勢低平,沼澤廣佈,平均海拔1220米。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介於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間,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南部和東北部是山地,包括切爾斯基山、上揚斯克山、貝加爾諸山、東薩彥嶺和西薩彥嶺、阿爾泰山(西北段)等。高原和山地約占全區面積 的2/3以上。地處中高緯度,自北而南分屬寒帶、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顯著,自西向東逐漸增強。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年平均氣溫幾乎各地均低於0℃。1月平均氣溫南部-16℃,東北部雅庫特地區達-48℃,絕對最低氣溫達-70℃;7月平均氣溫,北部5℃,南部23℃。降水地域差異明顯,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針葉林地帶500~600毫米,阿爾泰山地達1000~2000毫米。75~80%的降水集中於夏季。由於氣候寒冷,全區有600萬平方公裡的永久凍土層,一般深達200~500米,東北部有的地區達1500米。河流大部分屬北冰洋水系,大河有鄂畢河、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年徑流總量達2500立方公裡,80~90%的徑流量來自降雨與降雪。河流結冰期南部5個月,北部達8個月。全區水能資源約占蘇聯62%。貝加爾湖為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蓄水量達2.3萬立方公裡。在平原地區自北而南依次明顯地分佈著苔原、森林苔原、森林和草原帶。山地呈現垂直自然帶。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各類資源的探明儲量在蘇聯的比重為:煤炭72.5%、石油52%、天然氣75.5%、木材蓄積量75%。此外,銅、鎳、錫、金、鉑、金剛石、雲母等的儲量均居全國首位。而且各類資源分佈較集中,大型礦床較多,凡此均為西伯利亞的開發和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西伯利亞原為遊牧民族生息地。16世紀下半葉以後,沙俄不斷擴張,往東越過烏拉爾山向西伯利亞擴展,並割去瞭原屬中國的大片領土。19世紀60年代後,西伯利亞大鐵路修築和通車(1895~1905),以俄羅斯民族為主的人口大量東移。十月革命勝利後,對東部地區的開發,加速瞭人口的增長。1982年人口3985.7萬(不包括哈薩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其中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經濟區為2192.2萬,遠東區877.1萬,烏拉爾(3州)916.4萬。俄羅斯人占80%以上,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約占5%,餘為科米人、雅庫特人、圖瓦人等。人口分佈,除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0~30 人以外,絕大部分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裡不足1人。城市人口約占70%,高於蘇聯全國平均水平。

  西伯利亞經濟長期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通車促進瞭西伯利亞南部農牧業的發展。鐵路沿線煤礦和有色金屬礦的開采以及木材加工等也有所發展。20世紀30年代後建立烏拉爾-庫茲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又帶動瞭區內煤炭、鋼鐵和機械工業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開發步伐的加快,50年代已著手實施安加拉-葉尼塞河的水力資源開發計劃。60年代中期起開發西西伯利亞大型油氣田,加快瞭對西伯利亞能源資源的開發。西伯利亞已成為蘇聯最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和原材料基地。1983年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產量分別占蘇聯的60%、50%以上和38%。煤炭主要產自庫茲巴斯和坎斯克-阿欽斯克煤田。電力工業發展迅速,80年代初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西西伯利亞以火電為主,東西伯利亞水電占重要地位。區內有200萬千瓦以上的蘇爾古特熱電站,大型水電站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609.6萬千瓦)、佈拉茨克(450萬千瓦)、烏斯季伊利姆斯克(432萬千瓦)、薩彥舒申斯克耶(設計能力640萬千瓦)等。在豐富的能源和原材料基礎上,石油化工、煤化工以及有色金屬開采、冶煉工業也獲得發展。鋼鐵工業已初具規模,生鐵、鋼及鋼材產量均占蘇聯10%左右。機械工業有發展,但不配套,故仍較薄弱。農業以西西伯利亞南部較發達,小麥和乳、肉用畜牧業為主要部門。通過50年代的大規模墾荒,農牧業和交通運輸業有較快發展。70年代中期,開始修建長3145公裡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貝阿鐵路,已於1984年11月通車。80年代初,西伯利亞鐵路營運裡程占蘇聯的14%,海運貨運量占15%。

  西伯利亞主要經濟中心有新西伯利亞( 動力機械、機床、精密儀表、飛機制造和有色金屬冶煉為主要工業部門,農機、礦山設備、鋼鐵和建築機械制造也較發達)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鋼鐵、有色冶金、林產化工、重機、農機和森林工業機械制造為主要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