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西以烏拉圭河與阿根廷分界,南臨拉普拉塔河口,北與巴西接壤。面積176215平方公裡。人口299萬(1984)。全國劃分為19個省。首都蒙德維的亞。

  自然條件 全境介於阿根廷平坦的潘帕斯平原和巴西南部高原之間,地勢北高南低,起伏和緩。北部有一些較為崎嶇的低山,中部為廣大的丘陵區,海拔一般不超過600米,大庫奇利亞和阿埃多丘陵均呈東北——西南向隆起;南部地形平坦,沿拉普拉塔河和烏拉圭河岸為平原區;大西洋沿岸為低地,多沙丘、潟湖,其中米林湖最大(湖的東半部屬巴西)。國土3面環水,大西洋岸線約長200公裡,拉普拉塔河岸線長約360公裡,烏拉圭河岸線長約432公裡。全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溫暖,冬季涼爽,各月平均氣溫10~22℃;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由沿海向內陸遞減,季節分配均勻,5月和10月略多。境內河流多發源於中部丘陵區,水系分佈呈放射狀。源於巴西境內的內格羅河,從東北向西南穿越全境,是全國最長的河流,富水力資源。

  礦藏貧乏。北部地區有少量的金、銀、銅、鉛、錳等礦,盛產紫水晶、瑪瑙、乳白石和大理石。中部地區有低品位的鐵礦,南部在米納斯附近出產煤和大理石。森林面積約45.6萬公頃,僅占國土面積2.6%,為拉丁美洲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傢,但人工林卻有17.3萬公頃,主要集中在東南部地區和濱海地帶的旅遊區。

  居民和發展簡史 在總人口中,白種人占90%,印歐混血種人占8%,還有少量的黑白混血種人和黑人。白種人主要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西班牙人占絕大多數,其次是意大利人、英國人和法國人。1836~1926年移入的歐洲人近100萬。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又有大量中歐和東歐的移民湧入。1982 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僅8‰,為拉丁美洲人口增長最低的國傢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7人,人口分佈偏集於南部省區及烏拉圭河沿岸的一些城鎮,首都及其周圍地區最密集。1982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84%,是拉丁美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傢。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餘信奉伊斯蘭教。西班牙語為國語。

  烏拉圭位處巴拉那與烏拉圭兩大河的入海咽喉地帶,地理位置重要,公元17世紀起成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殖民帝國長期爭奪的場所。1777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6年葡萄牙人再度入侵,並於1821年把烏拉圭並入巴西。1928年獨立,成為烏拉圭東岸共和國。300多年前引入牛、羊等牲畜。19世紀以來,隨著大批歐洲移民到達,大牧場的開辟,牲畜品種的改良,促進瞭牛肉和羊肉的生產和出口,國發經濟有較快發展。20世紀初,制造業開始發展,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農牧業的比重相對下降,但農牧產品仍為出口貿易的支柱。

  經濟地理 農牧業發達。全國就業人口的11%從事農業,1981年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9%。畜牧業居突出地位,其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4。境內土地平坦,氣候溫濕,草原廣闊,農業用地占國土面積90%,約1660萬公頃,其中90%為牧場。西部草原是阿根廷潘帕斯平原的延續,東南與南部為低地和斜坡草地,草原植被以禾本科牧草為主。在降水充沛和草原植被豐茂的條件下,發育著草原黑土,有利於優質牧草的生長,內陸丘陵區土層較薄,不利於耕作業,但適宜於發展畜牧業。1981年主要牲畜的存欄數為:牛1097萬頭,羊2043萬隻,豬45萬頭,馬53萬匹。人均牲畜數居世界前列。耕地面積160多萬公頃,主要分佈在南部沿海地帶,種植小麥、玉米、稻米、大麥、亞麻、棉花、向日葵、甜菜、甘蔗、花生、馬鈴薯、水果等。除滿足居民糧食需求外,還為食品、輕紡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料。沿海水產豐富,大西洋近海是重要漁場,盛產鱸魚、鳀魚、鱈魚等;內格羅水庫為淡水魚區。1980年漁獲量12萬噸。

  制造業以輕工業為主,建立在本國農牧產品原料基礎上;重工業的發展因礦產資源和能源不足,受到一定的限制。1981年制造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8%,主要為食品、紡織、制革、造紙、服裝、制鞋等,其中以食品工業最為重要,包括面粉、肉類加工、榨油、制乳、制糖、釀酒等。重工業有鋼鐵、水泥、化學、機器和電機設備、金屬制造、石油提煉等。許多工業部門在不同程度上受外資控制、外資主要集中於食品、紡織、化學、運輸器材等工業,工業能源主要靠水力發電和進口石油。在全國發電量中,水力發電占58.1%,火力發電占41.9%。水力發電大部來自烏拉圭河上遊的薩爾托格蘭德水電站(與阿根廷合建,裝機容量189萬千瓦)、內格羅河上的林孔-德博內特水電站(12.8萬千瓦)和林孔德爾拜戈裡亞水電站(10.8萬千瓦)。

  交通發達。鐵路和公路以首都為中心,呈扇狀通向國內各城鎮,並通往巴西和阿根廷。公路總長5.17萬公裡,其中8000公裡為鋪面公路,運輸量占總貨運量的80%,是牧區之間、內地與沿海之間聯系的主要運輸方式。鐵路總長3325公裡,主要鐵路幹線分別通往西部的梅塞德斯、北部的貝亞烏尼翁、阿蒂加斯、裡韋拉和東部的梅洛、裡奧佈蘭科。全國可通航河流約長1247公裡。拉普拉塔河和烏拉圭河為重要航道,海輪從大西洋可駛達派桑杜,河輪可抵薩爾托。蒙得維的亞擁有全國最大海港和航空港。

  地區經濟差異:南部沿海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鎮集中,工業發達,鐵路、公路網稠密,也是小麥、玉米、油料作物及乳制品、水果、蔬菜、棉花的主要產區。東部大西洋沿岸為稻米、向日葵、糖料作物的主要種植區。內陸為畜牧區,牧場分佈在中部和北部廣大丘陵區,其中內格羅河以北,氣候較幹,土壤貧瘠,以養羊為主;河南則以養牛為主。西北部地區為柑橘、檸檬、桃、梨等水果集中產區。

  首都蒙得維的亞是全國唯一的大城市,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薩爾托是北部農牧產品及水果的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派桑杜是烏拉圭河上的重要港口之一,為集散和加工西北部農牧產品的工商業中心,有肉類加工、面粉、制革、制糖、釀酒、木材加工等工業。梅塞德斯為谷物加工和運輸的中心。弗賴本托斯為肉類加工中心和重要港口。科洛尼亞、埃斯特角和皮裡亞波利斯是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