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夏至1918年間北洋系督軍為幹政和鎮壓民主革命力量而組織的團體。1916年6月,洪憲帝制失敗,北洋政府大一統局面告終。7月,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把袁世凱在世時稱為將軍的各省軍事長官改稱督軍。各省督軍擁兵自重,踞地稱雄。在北洋軍閥勢力範圍內,督軍覬覦中央政權的現象也日趨公開化。早在洪憲帝制覆滅之初,憎恨共和、蓄謀擁清復辟的張勳就曾召開徐州會議,組織吉林、黑龍江、奉天、直隸、山西、安徽、河南七省軍事攻守同盟,對抗國民黨和護國運動。同年9月,,山東、奉天、吉林、黑龍江、河南、直隸、浙江、江蘇、湖北、江西、綏遠、察哈爾、熱河十三省督軍代表集會,由張勛、倪嗣沖領銜宣佈成立“各省區聯合會”,制定八條綱領,擁張勛為“盟主”,通電抨擊國民黨議員和政府閣員,幹涉國傢政務,阻撓唐紹儀就任外交總長。“各省區聯合會”後來即被人稱為督軍團。1917年1月,這些督軍又遵照段祺瑞的意圖,提出取締國會擁護段任總理、淘汰閣員等幹政主張。同年4月,段與黎元洪圍繞對德宣戰問題爭議不決,段祺瑞召開軍事會議,企圖利用北洋各省督軍強迫國會通過對德宣戰案。國會拒絕督軍團的粗暴幹涉,督軍團便詆毀國會制定的憲法草案將導致“暴民專政”,並以此為借口,要求解散國會。同時,段祺瑞又縱容軍人組織流氓和無業遊民圍攻國會、毆打議員,激起社會公憤。5月下旬,黎元洪解除段祺瑞的總理職務。為此,部分督軍又在徐州集會,宣佈獨立,脫離中央。黎元洪被迫請張勛入京調解。張勛帶領三千軍隊進京。7月初,在北京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乘機誓師討逆,打敗張勛,7月中旬,重新掌握中央政權(見張勛復辟)。段氏標榜“共和再造”,廢約法、毀國會,對外投靠日本,對內籠絡督軍團支持他的武力統一政策,挑起內戰,妄圖消滅孫中山為首的護法勢力。

1917年5月,督軍團成員在北京開會後合影

  督軍團是一部分北洋地方軍閥為爭奪權力而暫時聚合的松散同盟,成員無定數,章程無約束力。1918年秋,直、皖兩系矛盾加劇,該組織分化,無形中趨於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