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東南部國傢。位於婆羅洲北部,北瀕南海,其餘3面皆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為鄰。國土分東西兩部分,相距約8公裡。面積5765平方公裡,其中東部占1/5,西部占4/5。海岸線長165公裡。人口26.9萬(1984)。首都斯裏巴加灣市。

  自然條件 全國由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巖組成,地勢南高北低。東部地區有褶皺強烈的砂巖和葉巖,南半部海拔150米以上,東南角國境線上的巴幹山海拔1850米米,為全國最高峰。發源於巴幹山的淡佈倫河,向北註入文萊灣,為東部地區最大河流。西部地區地形比較平坦開闊,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為文萊的主要農業區,東邊和南邊為丘陵帶,海拔300~500米。河流眾多,皆發源於南部丘陵,向北註入南海,較大的有白拉奕河、都東河等。白拉奕河長32公裡,為全國最長河流。

  屬赤道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3~31℃,年降水量平原地區為2800毫米,丘陵山區為3800毫米。東北季風期(11月至翌年3月),是全年的大雨季,沿海風浪大;西南季風期(6~9月),為全年小雨季,風力較小。年平均相對濕度67~91%。熱帶雨林占全國面積75%,多分佈在內地山區河流的上遊,以珍貴的龍腦香科樹種為主,次生林占全國面積20%。河流下遊生長泥炭沼澤林,沿海有紅樹林,以文萊灣沿岸最盛,面積達100多平方公裡。丘陵山區主要為磚紅壤,海岸地帶多為沖積泥炭土。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中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46人。西部地區占全國人口96%,平均每平方公裡45人;東部地區人煙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裡僅6人。主要有馬來人、華人、達雅克人等。以馬來人最多,占人口56%;其次為華人,占25%;達雅克人占12%,此外還有少數英國人、印尼人和印度人。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語為國語。

  文萊自古為酋長統治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舊稱“婆羅乃”。中國古籍稱“婆利”、“渤泥”、“佛泥”、“浡泥”等。明代永樂初年,浡泥國王親率王公親屬及陪臣到中國訪問,不幸在南京病故,葬於南郊。公元15世紀中葉建立蘇丹國,農業、手工業已具規模,文萊港開始對外貿易。16世紀初期版圖除包括婆羅洲大部分地區外,還擴及蘇祿群島的一部分。16世紀中葉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殖民者相繼侵入。1888年淪為英國“保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大戰結束後,再次淪為英國“保護國”。1971年獲得內部自治權,但外交與防務仍由英國負責。1984年1月1日正式獨立,稱文萊達魯薩蘭國。

  經濟地理 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要資源。截至1983年初,石油探明儲量估計為17222萬噸,天然氣1924億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198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2萬美元,居世界前列。1923年首先在北海岸的詩裡亞發現油田,1929年開始生產原油,建成陸上石油基地。1956年近海又發現瞭石油和天然氣,並相繼建成西南安巴、錢皮恩、費爾利3個近海油田。1973年在盧穆特建立瞭設備現代化的天然氣液化工廠,1976年全面投產。近年來,海上石油開采比重日益增大。1980年石油產量為1150萬噸,液化天然氣500萬噸,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原油和天然氣絕大部分供出口,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95%,產值占國民收入的90%。除原油和天然氣外,其他部門有造船、鋸木、服裝、銅、銀制品等小型工業。農業以個體經營為主。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30%左右,可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1%。山區丘陵地遊耕農業盛行。水稻集中於北部各河流的中、下遊平原,耕作粗放,產量不高,稻米隻能滿足國內需要量的1/4。其他經濟作物有橡膠、胡椒、椰子、咖啡等。糧食、日用品、機械設備、交通工具、汽油、柴油等依賴進口。主要貿易對象為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等國。

詩裡亞油田的油井

  國內交通以公路為主,長1250公裡,其中瀝青路面540公裡。幹線貫穿首都斯裡巴加灣市、都東、詩裡亞、白拉奕、萬加等地。鐵路僅有一條輕便專用線,由詩裡亞至巴達斯,長19公裡。海上運輸連通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馬尼拉和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