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第三大城、最大的海港。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巴拉德灣與弗雷澤河三角洲之間,隔喬治亞海峽與溫哥華島相望,南距加、美邊界40公裡。市區人口41萬;大市區面積達1386平方公裡,人口120萬(1980),占全省人口1/2以上。

  城市坐落在海岸山脈以西的沿海平原上,海拔11.6米。因常年受西風影響,沿海有暖流經過,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0℃,1月2.4℃,8月17.4℃;年降水量1068毫米,約2/3降降於秋冬季節。

  1792年,英國人喬治·溫哥華海軍上校的探險船航海到巴拉德灣一帶。1862年起歐洲移民在海灣沿岸定居,建立瞭名為格蘭維爾的鋸木廠小鎮。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達後,正式設市,改今名,港口和城市逐漸興起,成為“通向東方的大門”。1890~1910年間,人口由1.3萬增至10萬。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有瞭通向歐洲的航運捷徑,促進瞭港市的繁榮。

  加拿大西部農、林、礦產品的主要集散中心。天然良港,冬季不凍,外港英吉利灣開闊,內港巴拉德灣口窄內寬,由西向東延伸32公裡,港區面積130平方公裡,水深12米以上,可供遠洋巨輪出入。港口設備完善,專用的谷物碼頭和集裝箱、散裝貨碼頭沿岸排列,長達10餘公裡,並建有巨大的谷物倉庫。全國出口谷物的40%以上在此外運。1982年港口吞吐量5165萬噸,居加拿大首位;主要出口谷物、木材、紙漿、魚品、面粉等,進口咖啡、可可、糖、茶、鋼鐵、水泥等。定期航線通往亞洲、大洋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與溫哥華島上的維多利亞、納奈莫之間有定時汽車輪渡往返。陸路交通便利,有4條鐵路線和多條公路線通往全國各地,並與美國西雅圖等城市直接聯系。建於弗雷澤河北側支流福爾斯河河口島嶼上的國際機場,為加拿大重要航空中心之一。

溫哥華市一角

  加拿大西部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木材加工業歷史悠久,是首要工業部門;其他傳統部門有水產加工、罐頭食品、造紙、紡織、印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瞭煉油、石油化工、煉鋁、造船、飛機制造等部門,工業趨於多樣化。城市動力來自附近水力發電站和經由埃德蒙頓—溫哥華管道運來的石油、天然氣。工廠企業主要集中在巴拉德灣沿岸和福爾斯河沿岸一帶。南北兩大工業區間為商業區,街道寬闊,高樓林立,集中瞭全市主要行政機構、大銀行、保險公司、現代化旅館和零售批發商店。住宅區分佈在工業區外圍,南至裡士滿,向北擴及西、北溫哥華。華人聚居,唐人街規模僅次於美國舊金山。著名的獅門懸橋和另一座大橋跨越巴拉德灣,與北溫哥華相連。弗雷澤三角洲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城市居民提供充裕的蔬菜、水果、牛奶等。

  城市依山傍海,林木蒼翠,風景秀麗,擁有滑雪、狩獵、垂釣、航海等各種旅遊設施。建於鬧市區以西一個小半島上的斯坦利公園,以戶外休息勝地著稱。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國際博覽會、溫哥華藝術節等,也吸引瞭大批遊客。市內有1908年創建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及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見彩圖)

加拿大溫哥華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