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首都和最大城市,經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及國際活動中心之一。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北麓的多瑙河平原,多瑙河流經市區。面積414.5平方公裡。市區人口151.57萬,包括郊區在內187.5萬(1981)。市區海拔172米。氣候溫和,1月平均氣溫1.1℃,7月24.6℃。年降水量660毫米,年平均降雪61天。

  公元前是克爾特人的聚落,公元1世紀為羅馬帝國北部邊防要塞。羅馬帝國衰落後由各部族輪流統治。12世紀為奧地利公國首都。地處波羅的海至亞得裡亞海沿岸地區商路要沖,商業及文化、藝術日趨繁榮。同時土耳其、斯拉夫、匈牙利等民族相繼入侵。15世紀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首都。16~18 世紀是歐洲政治的中心之一,日耳曼、斯拉夫民族文化在此融合,有歐洲及世界文化都會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及稍後興起的產業革命,使城市的政治和經濟職能進一步加強,人口由1840年的35萬增至1910年的203萬。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領土縮小,維也納隨之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英、美、法、蘇四國分區占領,1955年結束占領,奧地利恢復獨立,宣佈“永久中立”,維也納重又成為歐洲及世界名城。

  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職工人數約占全國1/4,其中1/3從事工業,2/3弱從事第三產業,1%弱從事農林牧業。工業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30%。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有電子電器、機械制造、鋼鐵、汽車、鐵路車輛、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和出版等部門。其中以食品、電子電器及化工產值為最高,服裝加工及出版業占全國產量一半以上。工業動力以水力發電和天然氣為主。耕地約占全市面積的20%,這裡平原坦蕩,土壤肥沃,氣候溫和,耕作集約,盛產小麥、黑麥、玉米、甜菜及豬、牛等。有400傢外國公司,因靠近東歐市場,西方許多大公司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都在此設立東歐分公司。外籍職工約占職工總數的15%,主要是南斯拉夫和土耳其人。旅遊業發達,年接待遊客400多萬人次。

  市內多古建築。1433年建成的聖斯蒂芬大教堂,塔尖高137米,可俯瞰全市,是城市的象征。弗夫堡王宮是現代國際會議經常召開的場所,內殿儲藏歷代皇冠和珍寶,王宮還附設國立圖書館和西班牙馬術學校。申佈隆宮為巴羅克式建築,建於17世紀,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會址及音樂傢莫紮特以七齡神童成名之處。此外還有查理教堂、美術史與自然歷史博物館、國立歌劇院、維也納大學等著名建築。

  世界音樂之都。舒柏特和勃拉姆斯等音樂大師成長於此,海頓、莫紮特、貝多芬、施特勞斯等音樂傢都在此長期居住和創作,吟詠維也納風光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已成為世界名曲。國傢歌劇院是世界歌劇交流中心。每年夏季在此舉行盛大的音樂歌劇會演,吸引瞭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來此旅遊及欣賞。(見彩圖)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國傢歌劇院

  市內設有許多國際性組織,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及聯合國其他附屬機構等。某些重要的雙邊或多邊國際會議也常在此舉行,是重要的國際活動中心之一。多瑙河遠岸地區正在興建“聯合國城”。

  城市佈局獨具一格,呈環狀結構。內環路以內為內城,多羅馬式和哥特式等古建築,是文化藝術古城的縮影。內環路兩側有國會、市政廳、博物館和國立歌劇院等機構。內環路與二環路之間為商業區和住宅區。二環路以外,西部為綠地和高級住宅區,一直伸展到林山山麓;東部、南部和東北部是工廠區。(見彩圖)

奧地利維也納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