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南部國傢。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海岸線長2795公裡;陸鄰坦桑尼亞、馬拉維、尚比亞、辛巴威、南非、斯威士蘭。面積79.9萬平方公裡。人口1369.3萬(1984)。全國分為10個省,首都馬佈多。

  自然條件 全境地形分沿海平原和內陸高原兩部分。沿海平原占總面積44%,地勢低平,海拔200米以下,由北向南展寬。贊比西河以北寬20~120公裡,受許多河流分割,森林林茂密;有些河流下遊兩岸已墾殖,為重要農業區;海岸多石崖、岬角,形成天然良港;岸外多珊瑚礁島。贊比西河以南,平原展寬至320公裡左右,土地肥沃,植被以稀樹草原和短草灌叢占優勢,海濱沼澤、潟湖廣佈,多紅樹林和沙洲。從平原向內陸,逐漸過渡為由花崗巖、片麻巖和片巖構成的各級高原。海拔200~600米的丘陵低高原以稀樹草原為主;海拔600~1000米的中高原,氣候溫和,比較濕潤,有熱帶森林,也是重要農業區;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高原上有高達2436米的全國最高峰賓加山。

  全境處於南緯10°27′~26°52′之間。沿海又受莫桑比克暖流影響,大部分屬熱帶草原氣候。各地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多在22~27℃。山區較涼爽,贊比西亞省北部山區可降至12℃。幹濕季分明。一般10月至翌年3月為濕季,占全年降水量4/5,4~9月為幹季。降水量由南向北增加,高地又多於低地。南部沿海馬普托768毫米,中部沿海克利馬內增至1380毫米;內陸高地一般1000~1500毫米;內陸谷地為少雨區,太特年降水量僅509毫米左右。降水變率大,易遭旱、澇災害。

  河流自內陸高原東流入海,多瀑佈和急流,富水力資源。重要河流有贊比西河(境內長約800公裡)、林波波河、魯伍馬河等。贊比西河從西部流入,在太特以上灘多水急,難於通航,但富水力;太特以下河道展寬,水流平緩,近500公裡河段可通航。

  礦產資源豐富多樣,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燃料礦和非金屬均有儲藏。太特省有鉻、銅、釩、鈾、鉭、鐳、鈦、鐵等礦;贊比西亞省有世界最大的鉭鐵礦,彭巴附近的高品位鐵礦儲量3.6億噸;贊比西河流域和尼亞薩省中部煤層廣泛出露,莫阿蒂澤煤田儲量7億噸。沿海和大陸架上還多處發現石油和天然氣田。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17人。沿海港口城市和原歐洲移民種植園附近以及鐵路沿線人口較稠密,其餘廣大地區人煙稀少。居民均屬班圖語系各部族,其中馬誇-隆韋族人數最多,約占總人口40%,其次是聰加族、紹納-卡蘭加族、尚加納族等。有少數白人、混血種人和印度人等。多信奉原始宗教,餘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用班圖語。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早在公元7世紀就有阿拉伯、腓尼基、希臘商人來此經商。13世紀起,在中部與鄰國接壤地區已開始出現國傢,其中最強大的是莫諾莫塔帕王國,農業、采礦業和商業相當發達,沿海的莫桑比克、克利馬內、索法拉(即今新索法拉)和伊尼揚巴內等都是當時的商埠。阿拉伯人沿贊比西河上溯,在塞納建立貿易集市,並從索法拉深入馬尼卡省北部。16世紀初葡萄牙人入侵,建立殖民據點,控制貿易集市;17世紀末奪取瞭中部地區采礦權;18世紀末侵占全境;1897年稱葡屬東非洲。1898年殖民首府從莫桑比克港遷至馬普托。19世紀末修築通向南非、津巴佈韋和馬拉維的鐵路,沿岸港口成為鄰近地區出海口;1951年被改稱葡“海外省”。當地人民經過長期武裝鬥爭,1975年6月25日取得獨立,建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

  經濟地理 長期殖民統治,經濟落後。獨立後民族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仍未根本改變面貌,198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亦僅360美元。

  農業是國民經濟主體,全國90%人口以農業為主,1982年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42%,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58%。1981年有耕地30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4%。大部盛行遷徒農業,耕作粗放,集約經營的灌溉地僅約占耕地的2%,主要集中在贊比西河卡佈拉巴薩水庫下遊、林波波河和蓬圭河兩岸。耕地一半左右用於糧食生產,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稻谷和木薯。廣種薄收,單產低,糧食不足自給。經濟作物在非洲和世界上都占有一定地位。1982年腰果產量7.5萬噸,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佈在納卡拉至楠普拉一帶和林波波河河口地區;腰果出口值占出口總值的20.9%。椰子產量居非洲首位,1982年產42萬噸,沿海地區廣為種植,以貝拉以北沿海最多。棉花原是第一位出口作物,但近10年來產量不斷下降,1981年產籽棉5.7萬噸,主要分佈在納卡拉、貝拉附近和林波波河三角洲。此外北部沿海的劍麻,贊比西亞省山地的茶葉,贊比西河以南的甘蔗、香蕉和柑橘都是重要出口作物。

  全國有草場44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56%。受萃萃蠅危害,加以氣候濕熱,影響畜牧業發展。以養牛和養羊為主,畜群主要分佈於薩韋河以南的內陸高地,畜產品不足自給。近海漁業重要,1980年漁獲量3.67萬噸,部分供出口。本國漁業設施有限,捕魚多與日本、蘇聯等國漁船隊合作經營。

  1982年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34%。電力工業較發達,規模巨大的卡佈拉巴薩水電站現有發電能力165萬千瓦,電力絕大部分輸往南非。其他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包括紡織、軋花、制糖、腰果加工、榨油、卷煙、制鞋、制皂等。還有水泥、木材、金屬加工等。工業主要分佈在以馬普托、貝拉和莫桑比克為中心的沿海地區。全國工業近半數集中馬普托,主要有食品、卷煙、水泥、金屬加工和制糖等,貝拉有食品、紡織、水泥和制糖等工業,莫桑比克以腰果加工為主。境內礦藏大部分尚未開發。現以煤和鉭開采較為重要,鉭產量占世界產量2/3。1981年產煤53.5萬噸。還開采少量鋁土、石棉、雲母、黃金、銅、鉍、鈾及各種寶石。

  鐵路運輸和海運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鐵路總長3843公裡,5條鐵路幹線連接內陸地區,並為鄰國出海重要通道,過境運輸約占鐵路貨運量2/3,1982年交通運輸約占國民生產總值10%。公路總長近4萬公裡,乏縱向交通幹線,國土南、北聯系不利。馬普托是全國最大港口,也是非洲大港之一,年吞吐量約2000萬噸;次為貝拉港,年吞吐量約500萬噸。兩港承擔鄰國轉運貨物的絕大部分。此外還有彭巴、納卡拉、莫桑比克、克利馬內等港。全國有16個航空港,其中馬普托、貝拉和楠普拉有國際航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