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上的塔裡木河尾閭。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裡木盆地東部羅佈窪地上。湖的位置幾經改變,但均在羅佈窪地範圍內。

  關於羅佈泊的記述 《山海經·北山經》稱為“泑澤”,以其“渾渾泡泡”,水色“黝黑”而言。《史記》稱為“鹽澤”,以湖岸廣佈鹽灘而名。《漢書·西城傳》記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註蒲昌湖,一名鹽澤者也”。《水經註·河水篇》稱為“牢蘭海”,以其位於漢樓蘭((牢蘭、樓蘭對音)故地而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輿西域圖志》和同治二年(1863)《大清一統圖》都稱為羅佈淖爾,蒙古語意為眾水匯聚之湖。羅佈泊一名最初可能來自《大唐西域記》的納縛波,二者可能是轉音。

  是否遊移湖(交替湖) 1876~1878年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Н.Μ.Пржевальский)考察羅佈泊地區時發現其位置與《大清一統圖)及《西域圖志》所標者不同,其時所見羅佈泊位置較偏南,為淡水湖。此後引起國際上討論,羅佈泊被稱為遊移湖或交替湖。事實上,所謂羅佈泊遊移,隻是塔裡木河尾間位置的變動,湖盆本身並不遊移。在封閉性的內陸盆地平原地區,河流下遊經常自然改道,改道後的河流終點形成新湖泊,舊湖泊則逐漸幹涸,成為鹽澤。普氏1876年所見者,為河流改道後形成的新湖,故為淡水湖,位於羅佈泊西南,當時亦稱喀拉庫順(喀順淖爾)。實際上普氏並未見羅佈泊舊湖。地質構造上,塔裡木盆地東端是拗陷區,整個拗陷可稱為羅佈窪地,羅佈泊湖盆就在這個窪地上。塔裡木河以羅佈窪地為最後歸宿。羅佈泊形成可能始於上新世或更新世初。以後東側地殼上升,湖水向西移動,湖盆東側遺留下數條痕跡。湖水雖隨地勢變化而移動,但未越出湖盆范圍,故遊移之說並不恰當。另外,羅佈窪地古來即為人煙稀少地區,新湖泊形成後,無法隨時命以固定新名,而均沿用老湖名。實際上,漢唐以來的古書中均將塔裡木河終點形成的湖泊,稱為蒲昌海、鹽澤或牢蘭海;17世紀以來則稱羅佈淖爾或羅佈泊。上述情況說明,並非湖泊本身遊移或交替,而為老名新用或地名搬傢。如若羌以北的臺特馬湖,原亦稱羅佈泊,湖北岸有羅佈莊地名,即為證明。

羅佈泊海市蜃樓

  塔裡木河終點位置改變的原因 塔裡木河為荒漠地區的自然河道,局部地形的改變,如沙丘移動和河床泥沙的淤積,均可能阻塞老河道,形成新河道和新的終點湖。同時羅佈泊位置的變動,又為入湖河水所引起,如河水從北部孔雀河道灌註,則湖在北;如從塔裡木河流入,則湖在南。人類經濟活動亦會引起河流下遊改道(見塔裡木河)。

  羅佈泊二千餘年來的變化范圍,大致在北緯39°~41°及東經88°~91°,最近一次變動是1952年。

  羅佈泊之現狀與未來 現今地圖上所標示的羅佈泊(北緯40°03′~40°40′,東經90°05′~90°25′)及臺特馬湖(北緯39°20′,東經88°25′)都已幹涸。1952年塔裡木河改道註入臺特馬湖後,孔雀河尚有餘水補給羅佈泊,灌區擴大後,孔雀河1960年已斷流,羅佈泊不久即幹涸。臺特馬湖補給來源原有塔裡木河和車爾臣(且末)河,亦因灌區擴大,70年代已斷流,臺特馬湖也幹涸。但作為塔裡木河終點這一地理概念的羅佈泊,並未消失。羅佈泊的最近地理位置是鐵幹裡克西邊的大西海水庫,位於北緯40°35′,東經87°30′附近。至於羅佈泊的未來,隻要合理安排塔裡木河上下遊用水關系,鐵幹裡克水庫不但能繼續存在,並可能放水給下遊的阿拉幹和羅佈莊。如塔裡木河由自然河道改為渠化河道,兩岸農墾規模不再擴大,在合理用水條件下,大西海水庫亦可能繼續存在,並向下遊泄放一些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