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49年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蔣介石建立。仍稱國民政府,因其設在南京,故又稱南京國民政府。(見彩圖)

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定都南京,否認武漢國民政府。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舉行成立典禮,蔡元培代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授印,胡漢民代表國民政府接印。在成立大會上,發佈瞭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關於奠都南京的宣言以及《國民政府宣言》,提出國民革命方略四條:①密切革命軍與人民的配合;②造成廉潔政府;③提倡保護國內實業;④保障農工團體利益並扶助其發展。南京國民政府采取委員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等十二人為政府委員,胡漢民為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政府各部門設有:秘書長(鈕永建 ),財政部長(古應芬,錢新之代),外交部長(伍朝樞),民政部長(薛篤弼),司法部長(王寵惠),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政府轄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廣東、廣西等。

國民政府建都南景時的政府成員留影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拋棄孫中山三大革命政策,發出《秘字第一號命令》,通輯共產黨首要,繼續“清黨”,並在各地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成為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

  7月15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佈正式與共產黨決裂,公開背叛革命。隨後,汪精衛即表示願意與南京國民政府“和平統一”,時值蔣介石宣佈下野,終促成寧漢合流。

  1928年2月3~7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瞭“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規定國民政府受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會議推舉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年9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宣稱全國進入訓政時期,由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並決定以五院制組成國民政府。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設主席一人,委員十至十二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同時,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至此,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組織形式漸趨完備。

1928年10月10日南京國民政府成員就職典禮時合影

  6月20日新疆楊增新,7月19日熱河湯玉麟,分別宣佈“易幟”。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31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至此,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得到國際承認、代表中國的中央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職務,由林森繼任。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一度遷都洛陽。其間,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在洛陽召開,重新推舉蔣介石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軍事參謀部參謀長。1943年8月,林森在重慶病逝。同年9月,蔣介石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大元帥,並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長。

  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及其演變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名義上為統一的中央政府,實際上難以在全國推行其政令、軍令。1930~1933年,反蔣派先後在北平(今北京)、廣州和福州等地組織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以及其他一些政權機構,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堅決實行抗日和反蔣的方針。1935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的壓力下,屈服於日本對華北“特殊化”的要求,在北平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於國民政府,實質上是半獨立性的政權機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的推動下,開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進攻。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激勵中國軍民奮起抗戰。11月,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政府機構先後移往武漢、重慶。1938年7月,國民政府發表《抗戰建國綱領》,提出瞭堅持抗戰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時,組織國民參政會,聽取各黨各派對國事政務的意見,以利於抗日和民主。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開始頑固地執行國民黨制定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不斷制造各類慘案,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部隊。對此,中國共產黨及一切民主力量同其進行瞭有理、有利、有節的堅決鬥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即加入同盟國,對日、德、意法西斯國傢正式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主持中國戰區內接受日軍投降,並恢復瞭對中國臺灣省的領土主權。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由重慶遷回南京。

  從定都南京到抗戰結束,南京國民政府不斷完備各種政治設施,其政府體制及職能也發生很大變化。1932年10月,國民政府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從事軍事、國際、財經、文教、工礦、交通、農林等方面的調查,寫出專題報告。1934年4月,該委員會改組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36年5月,國民政府正式公佈《五五憲草》。1937年8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定設立國防最高會議,由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各部門負責人組成,決定國防大政、國防經費、國傢總動員及其他重要事項。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又決定組織國防最高委員會,代替國防最高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可以指揮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五院以及軍事委員會各機構,因而取代瞭國民政府的一切權力。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由蔣介石擔任。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最終拒絕實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成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的方針,於1946年6月挑起全面內戰,並不顧政治協商會議一致通過的有關協議,一意孤行,在11月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1947年1月,國民政府公佈的《中華民國憲法》是1936年制訂的《五五憲草》的翻版,迎合瞭蔣介石實行獨裁專制的需要。4月,依據憲法,又公佈《國民政府組織法》,並正式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任政府主席,孫科任副主席,張群、孫科、居正、戴傳賢、於右任分別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院院長,行政院中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等重要部長,均由國民黨人充任。國民政府改組後,國防最高委員會撤銷。改組後的國民政府名義上是“多黨政府”,實際上仍然是國民黨一黨專政。1948年3月2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行憲國大,選出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同年秋冬,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已成定局。

  1949年初,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經濟出現全面崩潰,為形勢所迫,蔣介石不得不在1月21日宣佈“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但實際上仍由蔣操縱著政府的一切政軍經大權。4月,由於蔣介石幕後掣肘,李宗仁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未能在北平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協議。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瞭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在此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已於2月5日宣佈遷往廣州,10月又遷往重慶。11月,“代總統”李宗仁以赴美就醫為名飛往香港,脫離政府。國民政府餘部逃往臺灣。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二十多年的統治結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軍事、文化 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召開全國財政會議,決定統一全國財政、建立國傢銀行、裁撤厘金、實行關稅自主、廢兩改元、整理公債、實行國地稅等,從而奠定瞭國民政府財政管理的基本格局。10月,國民政府通過《中央銀行章程》,規定中央銀行為國傢銀行,具有發行兌換券、鑄造及發行國幣、經理國庫及內外公債的特權。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以法幣取代銀元,作為流通於市場的唯一貨幣形式。法幣政策的實施,使國民政府加速瞭金融控制,增加瞭統治力量,對抗日戰爭也起瞭一定的支持作用。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為瞭適應戰時需要,除將所屬一些廠礦內遷外,對自願內遷的民族工業,也給予貸款和運輸的便利,還強制一批所需工廠內遷,對發展大後方的經濟及堅持抗戰,都有重要作用。但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並沒有真正實現其在《抗戰建國綱領》中提出的“註意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民族工業也沒有得到扶植。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政府統治地區通貨膨脹惡性發展,導致國民經濟迅速崩潰。1948年8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決定以金圓券代替法幣,並實行限價政策,但毫無成效。僅僅9個月,金圓券如同法幣一樣,成為廢紙。1949年2月,遷至廣州的國民政府又決定以銀圓券取代金圓券,但同樣以失敗告終。國民經濟的全面崩潰加速瞭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蔣、宋、孔、陳四大傢族所經營、控制的官僚資本,壟斷瞭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成為國民政府的經濟基礎。四大傢族官僚資本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起瞭嚴重的遏制、破壞作用,並最終促使國民政府的覆滅。

  在軍事方面,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命令繼續北伐,並將所轄部隊劃分成四個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任總司令。北伐結束,國民政府先後於1929年1月和8月兩次召開編遣會議,意欲裁減軍隊,壓縮軍費。但編遣會議非但沒有減少軍隊,反而激化瞭各軍閥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有增無減,給人民造成空前的災難。從1930~1934年,蔣介石又指揮國民政府軍隊向中國工農紅軍及革命根據地發起五次“圍剿”,雖然這些“圍剿”嚴重破壞瞭紅軍和根據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但最終未能達到消滅革命力量的目的。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南京國民政府所轄部隊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的鼓勵下,先後在長城、綏遠等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於1937年8月將全國劃分成五個戰區(後增至十一個),在正面戰場上抗擊日軍進攻。同時,中國工農紅軍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陸軍第四軍,開赴敵後,進行遊擊戰爭。抗戰後期,由於國民政府執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政策,導致軍事上遭受重大損失,大批高級將領投敵,並先後在中條山、浙贛、豫湘桂等戰役中,丟城棄地,使大片國土淪陷於敵人鐵蹄之下。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無視全國人民對和平、民主的要求,悍然撕毀與中共達成的停戰協定,於1946年6月發動全面內戰。經過將近四年的激戰,尤其是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到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八百零七萬多人,徹底打垮瞭南京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

  在文化方面,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在對工農紅軍進行軍事圍剿的同時,對進步文化也進行圍剿。1930年12月,國民政府頒佈《出版法》,剝奪進步文化的出版自由,並查禁一切宣傳共產主義、批評國民政府、要求民主和抗日的書報雜志。此外,國民政府還以武力強行解散許多進步文化團體,捕殺進步文化工作者。南京國民政府在鎮壓進步文化的同時,又企圖借封建傳統文化和法西斯思想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抗戰期間,全國大批高等學校遷入內地,其中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規模最大。西南聯大為國傢培養瞭大批的科技人材,同時,也是孕育民主力量,反對國民政府專制統治的一塊堅實基地。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以後,國統區出現瞭空前的經濟危機,隨著經濟危機的加深,文化、教育的危機也日趨嚴重,教師、學生和文化工作者無以維持生計,在全國發動瞭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沉重打擊瞭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最後南京國民政府終於徹底覆滅。

  

參考書目

 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綱》,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