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北部國傢。西臨大西洋,北濱地中海,海岸線長1700多公裡;西北端隔寬僅14~20公裡的直佈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大西洋航運要衝,戰略地位重要。陸鄰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面積458730平方公裡,人口2284.8萬(1984)。全國分為32個省,2個直轄市。首都拉巴特。

  自然條件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阿特拉斯山脈南西—北東向斜貫境內,長達800公裡,一般海拔22000~2500米。由第三紀褶皺形成的大阿特拉斯、中阿特拉斯和外阿特拉斯諸山組成。大阿特拉斯山從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爾起東北向斜貫國境中部,直抵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交界處,綿延750公裡,寬處達100~120公裡,大部海拔2000米以上,有很多3000米以上的山峰,西段的圖卜加勒山海拔4165米,是全國最高峰。大阿特拉斯山成為西北方海洋影響和東南方沙漠影響的明顯分界。中阿特拉斯山在大阿特拉斯山中部以北,略具石灰巖高原外貌,東北部高達3000米以上,向西南逐漸低降,過渡到方山低高原,為穆盧耶河(長520公裡)與烏姆賴比阿河(長556公裡)、塞佈河(長458公裡)的分水嶺。塞佈河谷地也稱塔札走廊,是溝通東部和西部地區的重要孔道。大阿特拉斯山以南是和它大體平行的外阿特拉斯山,處於非洲古地臺邊緣,為海拔1500米上下的平坦高原,西段與大阿特拉斯山間夾著略呈三角形的蘇斯河平原,東南則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點佈著一些綠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為由石灰巖、砂巖組成的弧狀裡夫山(裡夫阿特拉斯山),南接中阿特拉斯山,海拔1500米以上,最高峰提迪因山海拔2456米。裡夫山地形崎嶇,北坡陡落地中海岸,東側為特利夫平原,西側為拉佈低地。低地以南沿大西洋岸有一系列低平原及其內陸高200米以上的高平原,是歷史上經濟文化活動的主要地區。平直的大西洋岸乏天然良港,陡峻的地中海崖岸有天然良港,惟腹地太小。

  西北沿海受加那利寒流影響,夏季不熱,冬季溫和,氣溫年較差小,7月平均氣溫22~24℃,1月約12℃;年降水量700~800毫米,約80%集中於冬季。內陸大陸性氣候增強。中北部是亞熱帶山地氣候,垂直地帶性明顯。山麓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400毫米;至海拔1600米高處,年平均氣溫降為10℃,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000~2000毫米,森林茂密;2000米以上冬季經常出現積雪。東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大陸性強,日較差可達25℃,年降水量在100~400毫米。河流多源於中部山地,短促流急,富水力資源,但流量季節變化較大,冬汛夏枯,主要有自西向東註入大西洋的烏姆賴比阿河、塞佈河等,自南向北註入地中海的穆盧耶河等。源於大阿特拉斯山南坡的一些河流,多為流程短、水量小的間歇性內流河,沒入沙漠之中。

  居民和發展簡史 阿拉伯人約占總人口3/5,主要居住在西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以從事工商業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約占總人口1/3,是馬格裡佈諸國中保持柏柏爾語言和風習最多的國傢,主要分佈在中、北部山區和東南部沙漠綠洲,從事農牧和礦業。此外還有6.2萬歐洲人(法國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阿爾及利亞人,主要集中在城市。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也通用法語。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人口增長很快,1982年自然增長率高達33.3‰,高於非洲平均水平。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47人。1980年就業人口中農業占35%,工業32%,服務業33%。城市人口增長很快,由1960年占總人口的29%上升為1982年的42.6%。全國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3座,主要分佈在平原和沿海地區。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住有柏柏爾人。公元前12~前10世紀,腓尼基人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從事商業活動。公元1世紀中葉沿海一帶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傳入谷物、橄欖、葡萄等作物,7世紀阿拉伯人移入。8~11世紀,境內先後出現以非斯為首都和以馬拉喀什為首都的兩個王朝,促進瞭北方和南方地區的發展,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也得到推廣。12世紀,柏柏爾人建立的阿爾摩哈德王朝興起,領土擴及整個西北非和西班牙,建立瞭拉巴特城。摩洛哥成為黑非洲和南歐間貿易的重要通道,推動瞭城市手工業的發展。13世紀後,國傢分裂,歐洲列強乘虛而入,葡萄牙占領瞭塞卜泰、丹吉爾、艾西拉,西班牙占領瞭梅利利亞,西、葡武裝控制大西洋沿岸地區,進行野蠻掠奪。1860年,西班牙又在伊夫尼取得漁業基地。20世紀初摩洛哥4/5領土被劃為法國“保護區”,西班牙則取得北部的裡夫地區和南部德拉河以南地段。後丹吉爾又被美、英等8國共管。經摩洛哥人民長期鬥爭,1956年獲得獨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摩洛哥王國。1958年收回西班牙占領的南部保護地,1960年恢復丹吉爾主權,1969年收回伊夫尼。目前,梅利利亞和塞卜泰(休達)仍在西班牙占領之下。

  經濟地理 經濟以農、礦業為主。磷灰石、柑橘、葡萄、蔬菜、魚品、栓皮、阿爾法草及其制品的生產占重要地位。長期的殖民統治,使摩洛哥一直是農、礦初級產品出口國。獨立後,工、礦業發展較快,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7%上升為1981年的34%。同期農業產值的比重,由23%下降為14%。但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57.4%,農產品提供出口總值的1/5。198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60美元,在非洲屬中上水平。全國耕地面積841.5萬公頃(其中多年生作物48.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18.3%(1982)。耕地集中分佈在沿海平原和阿特拉斯山脈的山前地帶。灌溉面積57.5萬公頃。小農經營為主,部分由農場經營。農場占全國耕地13%,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良好,經營水平較高,多種植出口作物,產值占全國農業產值1/4。小農生產以旱地種植為主,經營粗放,生產水平不高。糧食作物占重要地位,約占耕地面積4/5;大麥、小麥合占谷類作物面積4/5左右,還有玉米、豆類等。大麥為傳統作物,適應性強,多分佈在西部平原南部、中東部低高原地區。小麥主要分佈在西部平原北部和地中海沿岸,硬粒小麥是居民的主要口糧,軟粒小麥則主要由農場生產。塞佈河平原有少量稻谷生產。1982年谷物總產量415萬噸,同年進口糧食達191萬噸,缺糧嚴重。經濟作物以柑橘、油橄欖、葡萄和無花果等為主。1983年產柑橘95.8萬噸,柑橘出口占總出口額11.9%,是非洲最大的柑橘出口國。柑橘主要分佈在中、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區。油橄欖分佈於沿海平原中、北部和馬拉喀什、非斯等地周圍的河谷平原。橄欖油主要供本國消費。90%的椰棗產於外阿特拉斯山地(1982年產6.5萬噸)。蔬菜以番茄(1983年產39萬噸)、馬鈴薯為主,除供應城市居民和工礦區外,還向歐洲出口。其他經濟作物有甘蔗、甜菜、棉花等。全國有草地1250萬公頃。畜牧業較發達,約占農業產值1/3,1981年有牛324萬頭、羊2100萬隻。遊牧和舍飼放牧相結合。中阿特拉斯山區高原牧場,除水平放牧外,還進行垂直遷移半遊牧。林地約占國土面積的11.6%,主要分佈在山區。山麓地帶盛產以栓皮櫟為主的軟木,年產約1萬噸。阿法爾草廣佈於東北部高原、坡地和平原,年產約3萬噸,是重要的造紙原料。大西洋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海洋捕撈業盛,1981年漁獲量38.15萬噸,其中2/3為沙丁魚,餘為金槍魚、鮪、鯖等。

  以磷酸鹽開采為主的礦業是摩洛哥經濟的支柱。磷灰石探明儲量106億噸,估計儲量達578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60%。主要礦區在磷酸鹽高原上的胡裡卜蓋(占全國儲量59%),其餘在優素菲耶(占25%)和本·傑裡爾(占16%)。1983年磷灰石產量2140萬噸,其中胡裡卜蓋占65%。薩菲等地建有磷酸鹽化學工業,生產磷酸和磷肥及其他產品。在外貿出口商品中,磷灰石及其制品占40.5%。其他礦產有鉛、錳、鐵、鋅、鈷、螢石、重晶石等。石油資源已接近枯竭,但油頁巖潛力較大。能源不足,煤炭是主要動力來源;水電約占總發電能力38%(1980)。穆罕默迪耶等煉油廠主要靠進口原油加工,總加工能力達1280萬噸。制造業以食品工業為主,包括面粉、榨油、制糖、魚和水果加工等,其中在薩菲、阿加迪爾等地加工的沙丁魚罐頭聞名世界。紡織工業次之,主要中心有達爾貝達、非斯、拉巴特等。機器制造工業近年有較大發展,已形成達爾貝達、丹吉爾、馬拉喀什、梅克內斯等中心。水泥、建材、造紙等也有較快發展。傳統手工業中,地毯生產著稱於世,還有皮革、陶瓷、毛織等。制造業集中分佈於大西洋沿岸達爾貝達、拉巴特等城市和非斯、馬拉喀什等幾個古都。旅遊業較盛,1982年接待遊客達190萬人,旅遊收入是國傢外匯的重要來源。

  交通運輸業比較發達。有鐵路近2000公裡,主要分佈於北半部,大致以達爾貝達、拉巴特為中心,環阿特拉斯山系呈弧形伸展。南到馬拉喀什,東經梅克內斯、非斯、塔紮、烏季達等地通阿爾及利亞,北至丹吉爾,是全國主要幹線,以電氣及內燃機車牽引。公路長5.6萬公裡,其中全天候硬路面2.5萬公裡,自北部、西北部沿海延伸至南部、東南部地區。1982年鐵路貨運量2550.7萬噸,其中磷灰石占60%以上;公路貨運量1047.7萬噸。海運承擔對外貨運,有達爾貝達、薩菲、穆罕默迪耶、阿加迪爾、丹吉爾、蓋尼特拉、納祖爾和朱爾夫拉斯法爾等港。其中達爾貝達港1980年貨物吞吐量2065.6萬噸,約占全國海港總吞吐量的2/3以上,是非洲最大港口之一。近年空運發展較快。全國擁有30個機場,其中8個是國際機場,拉巴特、達爾貝達為主要航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