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年輕山脈之一,又名隴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甯、甘、陝交界地帶。主體包括兩列接近北北西走向的平行狹長山脈,逶迤200餘公裡,寬30~60公裡。山脊海拔一般超過2500米,主峰米缸山2942米。東坡陡,西坡緩。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褶皺成山,山體主要由白堊紀葉巖、砂巖構成。山勢巍峨險峻,山路盤旋曲折。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等發源於其兩側。

  六盤山區光熱資源較少,年日照時數2200~2400小時,年均溫5~6℃℃,有“春來秋去無盛夏”之說。據海拔2840米的高山氣象站資料,年均溫僅1℃,年降水量達677毫米,是黃土高原中的“濕島”。六盤山僅寧夏境內就有高等植物788種,有林3.1萬公頃。其中喬木林2.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6%,木材蓄積量122萬立方米,主要分佈於海拔1900~2600米陰坡,以次生的落葉闊葉林為主,間有少量針、闊混交林。主要樹種有山楊、樺、遼東櫟、混生椴、槭、山柳、華山松等,林下多箭竹、川榛及多種灌木,發育山地灰褐土。在林帶以下和2200米以下陽坡為草甸草原和幹草原;2200米以上陽坡和2600米以上陰坡為雜類草草甸,發育山地草甸土,是大牲畜良好牧場。野生生物資源豐富,僅藥用植物即有600餘種,黨參、黃芪、貝母、桃兒七等藥材暢銷全國。脊椎動物約有200種,其中獸類有金錢豹、林麝等38種。鳥類有金雕、紅腹錦雞等147種,山區盛產蜂蜜。山谷、坡地有黃土之處多已墾為農田。六盤山林區已劃為水源涵養林及約2.7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1988年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已劃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六盤山盤山公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北上時跨越六盤山,進入寧夏南部回族聚居地區,最後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