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地區大河之一。上遊支流眾多,匯為5大支流: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即為華北五河。五河分別自北、西、南三面匯流至天津,始名海河。海河自金鋼橋以下幹流長73公裡,河道狹窄多彎道,有“七十二沽”之說。海河流域位於北緯35°0′~42°42′,東經115°59′~119°36′,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包括京、津兩市、冀、晉、魯、豫、遼、內蒙古等省區大部或部分地區。面積26.4萬平方公裡。

  海河流域西為太行山脈,北為燕山山脈,東、東南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又名海河平原。南部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部從西北傾向東南,窪淀、崗壟交錯分佈,排水不暢,河道亦多為地上河。全流域山區約占54.1%,平原約占45.9%。

  水系概況 共分為5支:

  ①海河北支為北運河,由薊運河、潮白河和北運河構成一水系。薊運河由泃河和州河組成,在九王莊匯合後稱薊運河,至天津北塘入渤海。潮白河源於內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脈西段,上源一為白河,一為潮河,均流入密雲水庫(見密雲縣)。自水庫流出後,經人工開鑿的潮白新河流經黃莊一帶窪淀,至北塘入海,全長458公裡。北運河源於北京市昌平縣北部山區,上源名溫榆河,通縣以下始稱北運河;其水量分別由青龍灣河、筐兒港減河匯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註入渤海全長約180公裡。北支流域總面積2.96萬平方公裡。

  ②海河西北支為永定河,上源—為桑幹河,—為洋河,分別源於晉西北和內蒙古高原南緣,二河均流經官廳水庫,出水庫後始名永定河,至屈傢店與北運河匯合,大部分洪水經永定新河由北塘入海。全長650公裡,流域面積5.08萬平方公裡,90%為山區。河流含沙量大,官廳站年均含沙量60.9千克/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6億噸,有“小黃河”之稱。進入平原後,河道平緩,泥沙淤積,河床高於地面,洪水時易潰決,河道遷徙不定,故歷史上稱無定河;1698年修築永定河大堤,河床上遊固定,改稱永定河。

  ③海河西支為大清河,是上遊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幹流。其上源北支由源於淶源縣境的北拒馬河(下遊稱白溝河)和源於白石山的南拒馬河組成;南支則有漕河、唐河、大沙河和磁河(後二河匯合後稱瀦龍河)等十餘支流組成,均源於太行山東麓並匯入白洋淀,出淀後始名大清河,至獨流鎮與子牙河匯合。大清河全長448公裡,流域面積3.96萬平方公裡。

  ④海河西南支為子牙河,其上遊一為滹沱河,源於五臺山北坡的繁峙縣內;二為滏陽河,其上遊分支很多,均發源於太行山東坡,源短流急,經寧晉泊與滏陽河相會。滹沱河與滏陽河於獻縣匯合後,始名子牙河。子牙河全長730餘公裡,流域面積7.87萬平方公裡。為分泄滏陽河上遊洪水,1967~1968年開挖瞭從艾辛莊至獻縣的滏陽新河,長134公裡,深槽流量250立方米/秒,堤間泄水能力3000立方米/秒。獻縣以下又開挖瞭子牙新河,至新舊馬棚口入海,長145公裡,漫灘行洪6000立方米/秒,解決瞭子牙河洪水渲泄問題。

  ⑤海河南支為南運河,主要為人工河。其上源為漳河和衛河。漳河上源分為清漳和濁漳,兩河均源於太行山南段西側。衛河源於太行山西側,流至河南省新鄉市納人民勝利渠水,至徐萬倉納漳河後稱衛運河,臨清以下即名南運河。至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與子牙河相匯,全長千餘公裡,流域面積3.07萬平方公裡。為分泄漳、衛二河洪水,1971~1973年開挖瞭始於四女寺村長230公裡的漳衛新河,於無棣縣二道溝附近入海。

  海河水系上遊支流繁多分散,下遊集中,為典型扇狀水系,洪水極易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閭不暢,如1963年滏陽河洪峰流量達4萬多立方米/秒,相當最大安全泄量的200倍,河流進入平原坡度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墊高,形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人類活動對海河水系變遷影響很大,歷代開鑿引河,河流改道或分或合的現象比比皆是。

  氣候與水文 海河流域年均降水量400~650毫米。平原部分大部在600毫米左右,其中子牙河中遊處泰山雨影,在500毫米以下。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迎風坡,雨量最豐,均在700毫米左右,為海河洪水主要源地之一。燕山北坡和太行山西側雨量漸減,多在500毫米以下。降水年內分配不均,約75~80%集中在6~9月,7、8兩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多暴雨,一次降雨可占全年總量的2/5以上。年際變化亦大,如北京最大降水量相當於最小降水量的8.3倍。

  海河流域年均徑流量211.6億立方米,地區分佈不均,山地年均徑流深110毫米,而平原僅57.6毫米。太行山南段淇河、坡底、南滾龍溝,北段安各莊水庫、班各莊、八道河等處徑流深均在300毫米以上。太行山西側和燕山北側徑流深大多在100毫米以下,其中永定河流域多在50毫米以下。平原上的徑流深則由西北向東南遞減。滹沱河下遊、黑龍港地區一帶在25毫米以下。

  流域各河徑流的變化劇烈。大部分河流有1/2至4/5的年徑流集中在6~9月,7、8月形成夏汛,8月月徑流量占全年的1/4至2/5。洪水陡漲陡落,遇數水系同時漲水,洪水更集中,峰高量大,難以控制利用,且常形成下遊的洪澇災害。年際間的變化更為懸珠,多水年洪水成災,少水年幾至斷流。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徑流可相差5倍。且有連續豐水和連續枯水的變化規律。

  水旱災害與治理 海河流域歷史上洪、澇、旱、堿等自然災害頻繁而嚴重。據載,1368~1948年的580年間,曾發生旱災407次,水災387次。17世紀以來的大洪水即發生19次,20世紀以來也出現瞭1917、1924、1939、1956、1963年5次特大洪水災害。被淹縣份均達百縣以上,淹沒耕地133.3~400萬公頃不等,近400多年間,北京被淹5次,天津被淹8次,最大淹沒深度約3.9米。1939年洪水時,河北省被淹耕地面積達333.3萬多公頃,沖斷瞭京漢、津浦鐵路,受災人口800多萬,當時天津市80%左右的地面積水1~2米,最深處達2.4米,市內積水行船達2月之久。1963年洪水是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水量比1939年大兩倍多,雖淹瞭400餘萬公頃耕地,但保證瞭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河道,興建水庫,增辟灌溉和入海尾閭工程。共興建大小水庫1900多座,總庫容265億立方米,控制瞭山區流域面積的83%。大型水庫有官廳、密雲、十三陵(見明十三陵)、崗南(見崗南水庫)、黃壁莊(見黃壁莊水利樞紐)、嶽城、王快、西大洋、橫山嶺等30座,建造堤防長度4300公裡,開挖疏浚270條支流河道,50條骨幹河道,新辟瞭漳衛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8條入海河道,排洪入海能力2.5萬立方米/秒,較50年代以前提高8倍,基本改變瞭海河水系上大下小,洪瀝爭道,清濁不分,尾閭不暢的狀況,提高瞭防洪標準,治理瞭80%的平原易澇面積,初步解除瞭洪瀝災害。至1990年底,共建成大中型灌區160餘處,打機井80多萬眼,總有效灌溉面積642萬公頃,不少縣現已成為商品糧棉基地。同時又建成瞭京密引水渠和引灤入津、引灤入唐等引水工程。

  在興建水庫同時,又興建瞭水電站119座,總裝機容量66.2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7.9億千瓦小時,使可發電量水能資源的1/3得到瞭開發利用。

  經濟概況 流域內人口約9000萬,耕田面積約0.1億公頃。北京、天津均位於流域內。流域內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達,盛產小麥、棉花和各種幹鮮水果,交通方便,多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