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對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的稱謂。又稱番錢、番餅。外國銀幣流入中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歐洲是最早鑄造銀幣的地區,遠在9世紀就有銀幣出現,但大量鑄造則是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佔領墨西哥之後。西方殖民主義侵入東方,用銀幣來換購中國的絲、茶和其他土產。在多達數十種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幣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以數量大、流通廣而著名,並一度成為中國市場上重要的流通貨幣。

  本洋和鷹洋均在墨西哥鑄造。墨西哥當時是是世界產銀最多的國傢,從1553年起即已建立造幣廠,1732年起用機器鑄造新式銀幣。西班牙本洋的幣面花紋有查理第三、第四和費迪南等西班牙帝王肖像,廣東一帶亦稱之為佛頭。這種銀幣由菲律賓、印度等地輾轉流入中國。由於英國政府禁止輸出本國銀幣,故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購茶也使用這種西班牙本洋。1821年墨西哥宣佈獨立後不久,本洋即停止鑄造。1824年,墨西哥開始鑄造本國銀幣,幣面花紋有該國國徽的圖型,故被稱為鷹洋,約在1854~1856年(咸豐四年至六年)間流入中國。此外,流入中國的還有英國在香港和印度鑄造的站人洋(因幣面花紋有人持杖站立,故名),日本在明治時代鑄造通用的銀幣,法國在安南(今越南)鑄造的安南銀幣和美國貿易銀幣等。所有這些流入的外國銀幣中,以墨西哥鷹洋的成色、質地最優,故行使最廣,流入最多。

  洋錢流入中國後,因其按枚計值,便於應用,民間使用日益廣泛。繳納錢糧和商賈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錢。甚至有先將銀兩兌換洋錢,再將洋錢兌換制錢使用的情況。它與中國銀兩和制錢的比價也逐漸上升。1833年(道光十三年),洋錢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錢三分,價昂時可作七錢六分;1837年時可換八錢一二分。每枚洋錢所值制錢,1814年為七百二三十枚(粵、閩一帶)至八百餘枚(江浙一帶),1843年為一千三百文,50年代為一千四五百文,1855年(咸豐五年)昂至一千八九百文,1857~1858年後才有所回跌。

  洋錢流入後,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都產生重大影響。在本國境內流通外國銀幣,反映出封建晚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貨幣制度的落後。但這種計算和授受均極方便的銀幣,較清朝原有的銀兩與制錢並行的貨幣制度更有利於商業貿易的進行,故在中國境內廣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瞭助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作用。然而,它又使中國幣制更趨於復雜,有利於外國進行經濟侵略並大量套取中國現銀出口。因此,中國有識之士如林則徐等人認識到中國自行鑄造銀幣的必要,提出瞭如何使貨幣制度趨於合理的擬議。

  終清一代,流入的外國銀幣估計約為十一億元,其中墨西哥鷹洋占有數額較大,約為四五億元。光緒中葉,中國自鑄銀元後,流入的數量稍受影響。1914年頒行《國幣條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鑄銀元更合標準,因而在中國城鄉廣泛流通,鷹洋居於重要流通貨幣的地位才有所改變。以後洋錢或由於移運出口,或被熔化,數量日漸減少。五四運動後具有特殊地位的鷹洋行市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