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稱倭奴國,故中國古代史籍將這些日本海寇以及後來與之勾結的內陸奸民,通稱為倭寇。自元末至明萬曆年間,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和破產農民,不斷侵擾中國、朝鮮沿海地區,前後歷時達三百年之久。

  明代倭寇的活動,以嘉靖朝為界可大體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間。元末,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其內戰中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及破產農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機,屢寇濱海州縣。洪武武時,海防整飭,尚未釀成大患。經永樂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堝之戰,明遼東總兵劉江率師全殲數千來犯之倭後,倭寇稍稍斂跡。正統以後,因明代海防逐漸空虛,倭寇侵擾時能得手,致倭患又起。這一時期的倭寇成員多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擾外,還利用中日間存在的“勘合貿易”載運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則矯稱入貢;乘其無備,則肆行殺掠。總的說來,嘉靖以前,倭寇侵擾隻限於個別地區,時間亦短,尚未成為明朝東南地區的嚴重禍患。

倭寇上岸掠奪民財圖

  嘉靖以後,是倭寇活動加劇的時期。其原因有四:①戰爭造成日本各階層人士的大量破產和失業,遂多流為寇盜;②由於日本商業的發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長,對中國大陸各種物資和貨幣的需求更加強烈;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實亡,無力控制全國政局,諸侯各自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將掠奪中國大陸視為利藪;④這一時期有大量的中國商人、破產農民和失意知識分子等,由於各種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資本者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成為嘉靖隆慶年間倭寇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這一時期倭寇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僑居日本的倭寇首領汪直、徐海、毛烈、陳東、葉明(葉麻)、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為此類人物。他們夥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襲用倭人服飾旗號,乘坐題有八幡大菩薩旗幟之八幡船,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奪大量財物。但此時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問政事。嚴嵩專權,貪賄公行,致吏治腐敗,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戰船銳減,海防設施久遭破壞,為倭寇活動猖獗提供瞭可乘之機。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內氏使臣宗設、謙導與細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爭奪對明貿易,在中國土地上相互撕殺。宗設格殺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為名,大掠寧波、紹興一帶。殺擄明朝指揮劉錦、袁璡等,奪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動朝野的“爭貢之役”。此後,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懲辦宗設及倡首數人,放回被擄中國官民,繳還舊有勘合,遵守兩國所訂之約,如此方許換給新勘合,繼續貿易。日方沒有答復這些要求,致使雙方貿易實際中斷。由是倭寇走私貿易猖獗,並伺機多方擄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臺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許棟、汪直等導引倭寇,聚於寧波境內,潛與豪民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肆燒殺擄劫,江浙一帶民眾被殺者達數十萬人,嚴重破壞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威脅東南沿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激起中國朝野上下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憤怒反抗。福建巡撫在譚綸、戚繼光、總兵俞大猷等領導下,東南沿海軍民浴血奮戰,抗擊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襲普陀山倭寇老營,重創倭寇,又在王江涇殲滅倭寇兩千人。四十年,戚繼光率戚傢軍等在臺州九戰九捷,痛殲入寇臺州之敵。此後,戚、俞聯合,基本肅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繼光與俞大猷二軍配合,擊滅盤踞在廣東、南澳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寇最後蕩平。(見彩圖)

明人繪《倭寇圖》(局部) 描繪明朝軍隊與倭寇在海上戰鬥的情景

《浙江瀕海地圖》 為防止倭寇侵擾,明朝政府在沿海設置衛所,建築堡壘

  近年來,有的學者對於倭寇的性質,提出新的看法,認為嘉隆間的倭寇,是明朝嚴行海禁造成的。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內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東南沿海地區以農民為主力的,包括手工業者和商人等各階層人民在內的,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及其海禁政策的進步鬥爭,這種鬥爭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而不是倭寇為患。問題還在討論中,尚無定論。

  

參考書目

 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

 戴裔煊:《明代嘉隆間的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