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北部。北瀕加勒比海,東接圭亞那,南鄰巴西,西和西南與哥倫比亞接壤。面積912050平方公裡。人口1685.1萬(1984)。全國分為20個州、2個地區和1個聯邦直轄區。此外,由加勒比海上的200多個島嶼組成一個聯邦屬地(不包括瑪格麗塔、科切和庫瓦瓜三大島)。首都加拉加斯。

  自然地理 地形 全境從北向南明顯地分成成三大地形區:西北部和北部為安第斯山區,中部是奧裡諾科沖積平原,南部為圭亞那高原。

  西北和北部安第斯山脈系東科迪勒拉山脈及其延伸部分,自潘普洛納山結分支為佩裡哈山脈和梅裡達山脈,分列於馬拉開波低地兩側。佩裡哈山脈向西北延伸至委內瑞拉灣,平均海拔2400米。梅裡達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延伸至拉臘低地,全長500公裡,山勢高峻,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有86座,其中玻利瓦爾峰海拔5002米,為全國最高峰;中段展寬,內有查馬和莫塔坦兩縱向谷地,為重要的農業區。山脈自拉臘-法爾孔低地起折向東行,稱為海岸山脈,分為兩支:北支沿海山地向東綿延600多公裡,直抵帕裡亞灣,平均海拔2100~2700米,山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在東端形成帕裡亞半島和阿拉亞半島;南支稱為因特裡奧爾山,山勢較低,呈渾圓狀。兩支山脈之間有3個低地:巴倫西亞低地、阿拉瓜-圖伊谷地和巴洛文托平原,均為富饒的農業區。此外,加勒比海沿岸有一狹長的沿海低地,海拔不超過100米。西北部有馬拉開波構造低地,其中心為馬拉開波湖,湖區覆蓋著深厚的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石油資源十分豐富。

  中部的奧裡諾科沖積平原,海拔50~200米,地勢由安第斯山脈山麓向東、向南緩傾;阿普雷河以北為地勢起伏、排水良好的高平原區(西、中亞諾斯);阿普雷河和梅塔河之間為河網密集、沼澤遍佈、雨季常遭洪泛的低平原區(南亞諾斯);東部平原(東亞諾斯)點綴著海拔150~300米、頂部寬闊平坦的方山,東端為沼澤濕地遍佈的阿馬庫羅三角洲。整個平原覆蓋著深厚的沉積物,富藏石油資源。

  南部的圭亞那高原為古老的結晶巖高原,海拔300~1500米,地勢由南向東北緩傾。在南緯6°以北,海拔300~400米,其間點綴著一些孤立的蝕餘低山;其南,上覆砂巖的厚度增大,巖性堅硬,形成邊緣陡峻、頂部平坦的桌狀山地,最高峰羅賴馬山海拔2772米。高原東南部有世界落差(達979米)最大的瀑佈── 安赫爾瀑佈。礦藏有金、金剛石、鐵、鋁釩土等。富水力和森森資源。

  氣候 全境處於熱帶,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4~27℃,年較差為4~5℃,日較差達10~12℃;有明顯的幹季(11月至翌年3月)和雨季(4~10月)。氣溫隨降水量和地勢高低的不同而變化,山地溫和,低地炎熱。最熱月出現在幹季之末、雨季之前。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遞增,北部沿海低地,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為幹旱、半幹旱氣候,生長有旱生灌木和多刺喬木;奧裡諾科平原增至1400毫米,幹、濕季分明,為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植被以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為主,其間散生著旱生棕櫚的高草草原;圭亞那高原南部,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為熱帶雨林氣候,多原始森林;馬拉開波低地和阿馬庫羅三角洲,受濕熱海洋氣團和地形影響,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季雨林氣候;安第斯山區為熱帶山地氣候,垂直地帶性明顯。

  河流和湖泊 分為大西洋流域和加勒比海流域兩大水系,前者占國土面積82%,後者占17.5%,內流區隻占0.5%。大西洋流域的主要河流是奧裡諾科河,源自委內瑞拉同巴西交界的帕裡馬山脈,向東註入大西洋,全長2060公裡,流域面積88萬平方公裡,其中64萬平方公裡位於季內瑞拉境內;其上遊經卡西基亞雷河與亞馬孫水系相通;主要支流流經熱帶多雨區,水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有航運、發電之利。加勒比海流域的主要河流多發源於佩裡哈山脈和梅裡達山脈,註入馬拉開波湖。馬拉開波湖是全國最大的湖泊,面積13380平方公裡,是世界著名的石油產區之一。其次是巴倫西亞湖,面積440平方公裡,周圍是全國最富饒的農業區。

  居民 近幾十年內人口增長迅速,1971~1980年平均年增長率為30.5‰,是拉丁美洲人口增長率最高國傢之一。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8.5人。安第斯山的山麓谷地占全國面積11%,集中全國人口6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82人;馬拉開波湖區為全國人口密度的1.7倍;奧裡諾科平原面積占全國37%,人口密度隻有全國平均數的一半;圭亞那高原地區面積占全國45%,人口隻占全國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僅有1.3人。1980年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76%,其中加拉加斯大都市區占全國總人口20%。在全國從業人口中,第一產業占19%,第二產業占28%,第三產業占53%。

  民族構成復雜,混血顯著。在總人口中,印歐混血種人占66%,白人占22%,黑人占10%,印第安人占2%,估計有3萬多部落印第安人(主要是加勒比人和蒂莫托人)居住在佩裡哈山區、阿馬庫羅三角洲和圭亞那高原的原始叢林中,仍保持著原始的生活方式。居民多信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領土形成和經濟開發過程 公元15世紀末,當地印第安人約有35萬,主要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沿岸和馬拉開波湖西部地區以狩獵、捕撈和采集為生;奧裡諾科平原有少量遊牧部落;安第斯山區的蒂莫托人已開始從事農業,種植馬鈴薯、玉米、南瓜、甜薯、煙草等作物。1499年西班牙探險者首次進入馬拉開波地區,見印第安村民多建淺水樁屋於湖邊,於是把該地區叫作“委內瑞拉”,意即“小威尼斯”。16世紀中葉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的經濟活動最初局限於東北沿海庫瓦瓜島和瑪格麗塔島的采珠業,以後開始在沿海定居,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可可、甘蔗、煙草、咖啡、棉花、蓼藍等作物,輸出可可、蔗糖、煙草和皮革等產品。當時,東部屬聖多明各檢審法院轄區,西部和南部屬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1783年成立將軍轄區,其范圍大致同現在的國界相當。1811年獨立。1822年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成員。1830年成立獨立的委內瑞拉聯邦共和國。1953年改名為委內瑞拉共和國。近100多年來,各地經濟開發程度不一。安第斯山區谷地逐漸成為人口稠密的主要農業區;馬拉開波低地人煙稀少,僅在湖邊從事少量熱帶農業;奧裡諾科平原主要經營粗放畜牧業;南部圭亞那高原地區地廣人稀,尚未開發。1922年後隨著馬拉開波地區拉羅薩油田的開發,石油工業飛速發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由此大批農村人口湧向石油產區和工業城鎮,加拉加斯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馬拉開波成為全國第二大城和世界著名的石油輸出港。60年代以來,政府加速發展基礎工業,註意地區資源開發,建成瞭巴倫西亞、馬拉凱、圭亞那城等工業中心。

  經濟地理 拉丁美洲經濟較發達的國傢。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624美元,居全洲第二位。石油為國民經濟的支柱。1980年石油收入占國傢財政總收入的67%、出口總值的96%。70年代以來,政府為瞭保護石油資源,大力推行“播種石油”的政策,利用石油收益發展多種經濟,特別是鋼鐵、石油化工、煉鋁、電力等基礎工業。初步改變瞭主要依賴石油生產的經濟結構,以石油為主的礦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30%降至1980年的7.9%,制造業和服務行業則分別由10%和45.5%上升到18%和58.6%;但農業落後於工業發展。經濟高度集中於中央區,尤集中於加拉加斯、巴倫西亞、馬拉凱三大城市;其他廣大地區仍處於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狀態,僅發展瞭一些農牧產品加工工業和采礦業。

  工業 在國民經濟中,工業居主導地位,包括以石油為主的礦業,以冶金、化工、汽車、紡織、食品為主的制造業,以及建築業等,1980年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2%。但工業品尚需大量進口。

  石油工業已有60多年發展歷史。全國可能儲油的沉積盆地面積有34.7萬平方公裡,約占國土面積的38%。1981年底石油探明儲量28億噸,天然氣儲量13300億立方米。石油主要蘊藏於第三紀和白堊紀地層。70年代起,政府控制石油生產,1980年原油產量降為1.14億噸,占世界原油總產量的3.6%,天然氣產量355億立方米。出口石油9200多萬噸,石油收益約110億美元。最大產油區是馬拉開波低地,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5%,主要分佈在馬拉開波湖東北岸和玻利瓦爾油區和西北岸的西馬拉開波湖油區,油區向湖中延伸。第二產油區是東部盆地,主要分佈在安索阿特吉州、莫納加斯州和瓜裡科州,開發於30年代後期,油層厚、出油率高,唯油質稍重,產量占全國22%。西南部的阿普雷州和巴裡納斯州油區,開發於50年代,產量占全國2~3%。此外,在奧裡諾科河以北16公裡,從瓜裡科州至阿馬庫羅三角洲,有一條長700公裡、寬40~80公裡、面積達4.2萬平方公裡的重油帶,地質儲量為1000億噸,可采儲量約100億噸,為今後勘探和開發的重點。委內瑞拉的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原油開采基礎上,發展瞭煉油和石油化學工業。全國共有煉油廠12傢,年煉油能力8020萬噸。煉油廠主要分佈在帕拉瓜納半島的阿穆艾和蓬塔卡爾東(合占全國煉油能力的60%以上),其次分佈於拉克魯斯港和帕利托。原油和石油產品的主要輸出港有馬拉開波(占全國石油總輸出量的50%以上)、阿穆艾-蓬塔卡爾東港、拉克魯斯港、卡裡皮托和卡貝略港。為充分利用本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增加石油收益,先後建立瞭莫龍和塔夫拉索兩傢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主要生產氨、氮、肥料、塑料等化工產品。

馬拉開波湖石油開采區

  鋼鐵工業是新興部門之一。鐵礦總儲藏量約100億噸,其中探明儲量為21億噸,主要是含鐵55%以上的赤鐵礦,在拉丁美洲僅次於巴西。礦區分佈於奧裡諾科河以南從阿普雷州到阿馬庫羅三角洲的伊馬塔卡鐵礦帶,主要礦區有玻利瓦爾山、埃爾帕奧和聖伊西德羅,其中以玻利瓦爾山最為豐富,其探明儲量為8.3億噸,含鐵量59%,可露天開采。1980年全國鐵礦石總產量1610萬噸。1981年產鋼180萬噸。為滿足國內建設對鋼的需求,50年代在奧裡諾科河南岸,離卡羅尼河匯合處17公裡處,建立馬坦薩斯鋼鐵廠。該廠具有優越的發展條件:附近有豐富的優質鐵礦石,可經專用鐵路和河流運入;卡羅尼河上的馬卡瓜1號水電站和古裡水電站可提供廉價電力;其周圍正在建設以圭亞那城為中心的第三工業區,消費市場廣闊。但焦炭和錳礦石需要進口。

  汽車工業也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部門。1980年產汽車15.5萬輛,其中美資福特汽車公司占38%。另有120傢汽車零件制造廠,大部分為本國資本經營,可供應國內所需的汽車裝配工業部件(包括發動機)的75%。1978年興建於玻利瓦爾城的拖拉機廠和柴油機廠已投入生產,其最高生產能力達6000臺。有4傢橡膠廠,年供汽車輪胎約300萬個。

  電力工業是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60年代起,在卡羅尼河下遊著手修建瞭馬卡瓜1號水電站和古裡水電站,兩座電站的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3左右。古裡水電站在距馬卡瓜100公裡的內奎馬峽谷,在17公裡長的河道上落差達55米,在峽谷口建造高162米的大壩,形成面積4250平方公裡的水庫,庫容1400億立方米,設計裝機容量1030萬千瓦,全部建成後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之一。兩電站附近建立瞭卡羅尼鋁公司和委內瑞拉鋁業公司,1980年鋁錠產量為32.7萬噸,其所需的氧化鋁從牙買加、蘇裡南、圭亞那進口。為開發圭亞那高原新發現的大鋁土礦,興修瞭一座年產能力100萬噸的氧化鋁廠,以供煉鋁廠需要。

  紡織和食品為傳統工業,近年來有較快發展。目前全國有110傢紡織廠和5000傢成衣廠,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約30萬,主要分佈在加拉加斯谷地、馬拉凱、巴倫西亞和巴基西梅托。食品工業產值僅次於石油工業,從業人數則居首位,有面粉、肉類加工、榨油、制糖、罐頭等工廠,主要分佈在原料產地和消費地。

  農業 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1980年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6.5%,農業人口占總人口17.6%。全國可耕地面積26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29%;已耕地面積僅190萬公頃,隻占可耕地面積7.1%。土地高度集中,72%的耕地為占農戶總數1.5%的大地主所有,大部分牧場也掌握在擁有1000公頃以上土地的大牧主手中。農業結構比較協調,1980年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42.5%,畜牧業占46.5%,漁業、林業等也有發展。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米、咖啡、可可、甘蔗、棉花、煙草等。畜牧業以飼養牛、豬、羊以及傢禽為主。漁業於1975年宣佈國有,年捕魚量約20萬噸。森林面積占總面積53%,年產木材25萬多立方米。農牧產品均不能滿足國內需要,如玉米、高粱的自給率僅50%,牛奶自給率為60%,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食品,其中小麥就達90萬噸。農業生產具有地區專業化特點。波圖格薩州有“國傢糧倉”之稱,稻米產量占全國55~60%,玉米、棉花和芝麻的產量也名列前茅;瓜裡科州由於卡拉沃索灌溉系統的建成,擴大瞭播種面積,成為稻米和玉米的主要產區之一;梅裡達山區盆地和谷地為咖啡、菠蘿、甘蔗的主要產地,其中咖啡產量占全國的一半;海岸山脈山麓主產可可,產量占全國3/4;馬拉開波盆地發展人工牧草的乳牛業,並種植香蕉、椰子、甘蔗、可可等熱帶作物,其中香蕉占全國2/3以上;廣大的奧裡諾科平原則為傳統的牧牛區。

  交通運輸業 以公路運輸為主。公路全長6.2萬公裡,其中硬面公路占75%。貨運量占全國70%,客運量占90%。全國隻有2條鐵路,全長409公裡。航空運輸較發達,有6個國際機場和280多個國內機場。對外貿易90%靠海運,主要海港有拉瓜伊拉(在加拉加斯附近)、卡貝略港、馬拉開波等。

  地區經濟差異 全國劃分為9個經濟區。主要經濟區為中央區、蘇利亞區、中西部區、圭亞那區;次要的是西北山區、亞諾斯區、東北區、島嶼區、南部區。以加拉加斯、巴倫西亞、馬拉凱等城市為中心的中央區,面積隻占全國2.2%,人口則占全國總人口1/3以上,並集中全國75%的工業,是經濟最發達地區。其次是以石油工業為支柱的蘇利亞區和以農牧業及加工工業發達著稱的中西部區。圭亞那區則是近年來新發展的采礦冶金區,計劃以圭亞那城為中心,建設成為擁有鋼鐵、煉鋁、水力發電、造紙、木材加工等部門的綜合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