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在蘇聯西部,西鄰波蘭,北、東、南三面介於立陶宛、拉脫維亞、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加盟共和國之間。面積20.76萬平方公裡。人口994.2萬(1985)。首府明斯克。

  白俄羅斯地處俄羅斯平原,北半部低緩冰磧丘陵與平原相間,南半部由冰磧平原過渡到波列西耶低地、沼澤。白俄羅斯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橫貫中北部(最高點海拔346米),為波羅的海與黑海水系的分水嶺。屬溫和濕潤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4~-8℃,7月177~19℃,年降水量550~700毫米,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河網密集,西德維納河、涅曼河及第聶伯河等上遊流貫境內。林地占總面積的1/3,屬針闊混交林帶,主要分佈於波列西耶低地。有泥炭、鉀鹽、巖鹽、石油及煤炭等礦產資源。泥巖總儲量50億噸,分佈於低地、沼澤。鉀鹽主要分佈於波列西耶低地。巖鹽探明儲量占蘇聯1/2,分佈於南部各州。普裡皮亞季盆地的石油探明儲量為1億噸。

  加盟共和國下設佈列斯特、維捷佈斯克、戈梅利、格羅德諾、莫吉廖夫和明斯克等6個州及明斯克市,下轄117個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47.8人,以中部地區最高,明斯克市與明斯克州達72人,東北部和東南部最低。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2%。白俄羅斯人約占80%,俄羅斯人占12%,餘為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韃靼人等。

  白俄羅斯長期處於立陶宛、波蘭、俄國影響和爭奪之下。18世紀末成為俄國的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發展。十月革命後,1919年1月成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39年9月西白俄羅斯從波蘭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軍占領,國民經濟遭受巨大破壞。戰後經恢復和建設,經濟發展迅速。1980年的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29倍。為蘇聯發達的工業-農業區。從蘇聯的西北區、中央區與烏克蘭幾個發達的經濟區取得先進的設備、技術、鋼鐵和煤炭,從秋明油、氣田和伏爾加油田獲得燃料和化工原料。加工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9%,機械、化工為主要部門。飼料聯合收割機、鉀鹽、化纖、亞麻纖維、摩托車、拖拉機、金屬切削機床等為主要產品。利用當地鉀鹽(年產450萬噸)在索利戈爾斯克發展瞭鉀肥工業;泥炭開采利用較充分,有200多個泥炭開采企業,以泥炭為燃料建有許多熱電站和火電站。油、氣管道沿線發展瞭石油加工及化纖等工業。全境有耕地620萬公頃、草地140萬公頃、牧場190萬公頃(1982)。農業中畜牧業產值(占56%)高於種植業產值(占44%)。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占耕地的1/3,黑麥、大麥占1/3強,馬鈴薯占1/7,亞麻占蘇聯播種面積的1/5強。乳肉用畜牧業(以牛、豬為主)、馬鈴薯與亞麻種植業為主要農業專業化部門、糧食產不敷需,由外區調入。中部及東北部農業較發達,南部沼澤、低地區農業用地及耕地所占比重均較低。

  平坦的地形有利運輸網的發展,全境擁有運營鐵路5500公裡,公路46100公裡,其中80%為硬面公路。過境幹線鐵路有莫斯科—佈列斯特線和列寧格勒—基輔線。過境幹線公路有莫斯科—華沙線和列寧格勒—基輔線等。明斯克是白俄羅斯的鐵路、公路運輸樞紐。境內有蘇聯通往東歐國傢的石油管道。

  主要城市有明斯克、維捷佈斯克、莫吉廖夫和戈梅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