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首都,現代化的新興城市。位於巴西中部戈阿斯州境內海拔1100多米的高原上,東北距薩爾瓦多1053公裡,東南距裡約熱內盧900公裡,南距聖保羅865公裡,人口41.1萬(1980);連同周圍8個衛星城鎮組成的聯邦區,面積5814平方公裡,人口118萬(1980)。衛星城鎮人口中,塔瓜廷加集中瞭50萬人口。巴西利亞地處南緯15°47′,海拔高,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17.7℃,最熱月(9月)平均氣溫22.6℃,最冷月(6月)17.7℃。年平均降水量16000毫米,10月至翌年4月為雨季,4~9月為幹季。附近為托坎廷斯河、聖弗朗西斯科河、巴拉那河3條大河支流源頭的分水嶺,水源充足。為瞭國防安全和推動廣大內陸地區的開發,早在1750年就有人提出過遷都內地的設想。1891年巴西第一部憲法已規定在內地興建新都。1956年選定新都城址,同年11月正式動工興建。1960年4月城市初具規模,隨即從裡約熱內盧遷都到這裡。城市佈局獨特,建築新穎。整個城市坐落於攔蓄巴拉那河水而成的人工湖帕拉諾阿湖半島上,形如一架巨型噴氣機。“機頭”為突出於半島尖端的三權廣場,建有總統府、最高法院和議會大廈等,其中議會大廈由一座圓頂建築、一座帶托盤狀屋頂的平臺式建築和兩個聯立式中心塔樓組成,為城市的代表性建築(見彩圖)。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議會大廈 “機身”為一條8公裡長、250米寬的東西向主幹大道,“前艙”是政府各部大廈、廣場和大教堂;“後艙”是文教區、體育城、電視塔(高218米)等。“機尾”是為首都建設和政府部門服務的工業區和印刷出版區。“機翼”是沿人工湖作“八”字型展開的立體交叉大道,大道兩側為住宅街區,各街區成正方形,由10座6層樓的公寓群組成,內設托兒所、小學、運動場、影院、醫療診所、商場、餐館等,四周有綠化帶環繞。“機翼”和“機身”的連結部為中央商業區,設有超級市場、各類商店、銀行、大劇院、公共汽車中心、郵電大廈、大旅館和飯館等。湖濱為使館區和私人住宅區。各街道的十字路口都是立體交叉。巴西利亞風景優美,綠化面積占市區面積的60%,南側還有一條6公裡長的人造林帶。帕拉諾阿湖周長80公裡,面積44平方公裡,最寬處5公裡,最深處30米,蓄水5億立方米,附近有動物園和植物園。法令規定市內隻能建無污染的輕工業。近年來,電力、建築材料、印刷、服裝、食品、汽車修理和裝配、電子等工業發展較快。有鐵路通裡約熱內盧和聖保羅,公路呈放射狀通各州首府,高速公路通貝倫、裡約熱內盧、聖保羅、阿雷格裡港,南郊有國際機場,是全國重要交通中心。郊區各城鎮主要分佈在人工湖以北。

巴西利亞的立交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