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的通稱。現代文學藝術團體。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要求成立聯合團體,以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鬥爭,左聯遂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其宗旨是聯合一切進步力量,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和推動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先後擔任過左聯領導的有魯迅、夏衍、田漢、茅盾、馮雪峰、丁玲、胡風等。左聯在組織上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領導,內有中共組織的“黨團”,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先後擔任過黨團書記。左聯盟員起初有有五十多人,後發展到數百人,包括作傢、教師、學生、職員等。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文學》、《文學月報》等。

  左聯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並以此指導實踐,批評各種錯誤文藝觀點,批判國民黨的反動文藝政策。因此,它一成立,就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鎮壓,從取締組織、查禁書刊,直到通緝、拘捕、殺害盟員和革命文藝工作者。1931年2月7日,左聯成員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在上海龍華被國民黨當局秘密處決。其後,不斷有左聯成員被逮捕、殺害。但左聯仍頑強戰鬥,並陸續建立瞭北平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及各地小組等分支機構。

  左聯成員在創作上取得瞭很大成就,體現瞭鮮明的時代色彩,尤以茅盾、丁玲的小說,田漢、夏衍的劇作產生瞭廣泛影響。左聯還培養瞭一批文學新人,如沙丁、艾蕪、艾青等。在中共領導下,左聯與其他革命團體一起粉碎瞭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培養瞭一支革命文藝大軍,對中國無產階級文藝運動作出瞭重大貢獻。但由於受到中共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工作中也有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創作上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1936年春,為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