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要塞,入海口之一,廣州海上咽喉。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南側,伶仃洋北部,為東江及北江沙灣等水道出口。河道水深,潮差達2米,潮流較強,巨輪可進出。兩岸山丘夾峙,江心大虎、小虎等石島錯落,故名虎門。東側有沙角山,西側大角山。沙角山以南海面稱穿鼻洋。虎門出海口東側的虎門要塞,在歷史上彪炳史冊。明崇禎八年(1635),英軍艦曾首次炮擊虎門,揭開瞭帝國主義者入侵廣東罪惡史。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炮臺於此。1840年鴉片戰爭時,林則徐、關天培等在虎門一帶佈防架炮,,痛擊英國侵略軍,於虎門銷毀英美鴉片200餘萬箱,震撼中外。其時有炮臺11座,今僅餘沙角、威遠兩炮臺。虎門鎮上有抗英紀念碑館,節兵義墳和銷煙池等紀念文物。1984年起,已於沙角興建規模較大的火電站,並有年吞吐量100萬餘噸的開放港口和3000噸級的集裝箱碼頭。虎門輪渡碼頭已於1991年5月竣工。

虎門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