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溫帶天然優良草場。因其境有呼倫、貝爾二湖(池),故名。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盟,北鄰俄羅斯,西和南與蒙古接壤,東連大興安嶺。東西寬約350公裡,南北長約300公裡,總面積約9.3萬平方公裡。

  地質與地貌 草原的主體屬內蒙古高原的東北緣。火成巖分佈面積較大,尤以花崗巖分佈廣泛。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已呈起伏不大的均夷面形態。喜馬拉雅運動發生斷層與撓曲,東部和西部隆起為為丘陵與低山,中央陷落成谷地。有玄武巖流溢出,構成玄武巖丘陵與臺地。

  呼倫貝爾高平原海拔多在650~700米,大部為第四紀風成沙及礫石層掩蓋,海拉爾河南岸,阿木古郎至沙佈哈特,及草原之東南部尚有大面積沙丘群。東、北及西部的低山丘陵,山體渾圓,坡度和緩。克魯倫河以南,以聖山為主幹,海拔約900米。聖山以西的平臺狀丘陵,巖屑廣佈,部分為風成沙掩覆。

  氣候與水文 草原夏季溫和短促,冬季嚴寒漫長。年均溫約0~3℃,10℃以上活動積溫1700~2300℃,無霜期85~155天,溫度條件西南優於東北;年日照2650~3000小時。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自東北向西南遞減。降水最多年約為最少年的4倍。降水季節分配不均,約80%集中於6~9月。冬季年均最大積雪深約14厘米。愈往西南則愈幹燥;風大而頻,春風尤甚,8級以上的大風年均30天以上。

  區內水系屬黑龍江水系之上遊,主要由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水系及呼倫湖水系組成。東部低山丘陵河網較發育,有海拉爾河及伊敏河、特尼河等主要支流,高平原及西部低山丘陵河網不發達。

  湖泊主要分佈在河流沿線。計有中、小湖泊450餘個,其中大於1平方公裡的有57個。長期可利用的有174個,季節性可利用的214個。尤以呼倫湖最為著名,面積2315平方公裡,容積約132億立方米。高平原內部星散分佈一些湖泊,多屬堿湖。草原腹地維納礦泉水已在開發。

  除伊敏河以東、呼倫湖以西的低山丘陵及巴彥山和莫達莫吉東北的高平原外,一般不乏地下水,尤其是河、湖沿岸,地下水埋深一般都在5~10米。

  土壤與動植物 自東而西發育森林草原、幹草原和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地帶性植被和土壤,還有草甸、沼澤、沙生、鹽生植被及與之相應的草甸土、沼澤土、沙土、鹽土與堿土。

  幹草原與草甸草原的代表性群落主要有羊草、叢生小禾草草原,叢生禾草、小半灌木草原及羊草、貝加爾針茅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草場以幹草原為主體,包括林緣草甸、草甸草原、河灘與鹽化草甸及沙地草場等多種類型。共有野生種子植物603種,其中飼用價值高、蓄積比重大者約120種。占優勢的牧草種類主要有羊草、貝加爾針茅、大針茅、溚草、充氏針茅、冰草、細葉早熟禾、糙隱子草,還有地榆、裂葉蒿、野豌豆、野火球、冷蒿、線葉菊等雜類草。優質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大於60%的優質草場約占草場總面積的46%,且毒草種類少,一般草場中不常見;常年鮮草總貯量約2130萬噸,其中可食草約1845萬噸,平均每公頃產鮮草約6噸。草質草量地區分佈不勻。草量的年際與季節變化大,西部過牧和連年打草,大面積草場退化,退化草場面積約占草場總面積的12%;東部有大面積草場未利用,約占草場總面積的11%,地形和緩,水源較豐,改良利用條件好。

  人文概況 呼倫貝爾草原是傳統牧區。居住有蒙古、漢、達斡爾、回、滿、朝鮮、鄂倫春等15個民族。牧業生產在全國占有一定地位,是著名的三河牛、馬和錫尼河牛、馬產地;林業有一定基礎,東南部的沙地樟子松林很有發展前途。大規模種植業始於1958年,已建成一些規模較大的國營農牧場。

  濱洲鐵路橫貫呼倫貝爾草原,重要城鎮有海拉爾市、滿洲裡市。(見彩圖)

豐茂的呼倫貝爾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