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用兵時臨時招募的輔助部隊。源於清代前期的鄉兵。雍正八年(1730),鄂爾泰鎮壓西南少數民族烏蒙部落時,就利用過鄉兵,一般認為這是清代使用鄉兵之始。乾隆末年,由於八旗兵業已腐朽,不堪戰鬥,綠營兵也暮氣日深,漸趨腐敗,福康安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時,不得不招募地方“義勇”,與官兵並用。以後鎮壓湘黔苗民起義及嘉慶年間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時,朝廷除瞭命地方舉辦團練外,都招募鄉勇,官給口糧,在綠營之外別自成營,隨軍戰守,時稱“勇營”。從此相沿成例。但在咸豐以前,勇營額額數之多寡不定,武器之良窳不一,沒有創建營制,有事招募,事後即予裁撤,不過是一種臨時性質的非正規部隊。太平軍起義後,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原鄉勇基礎上創建營哨之制,編練瞭一支有獨特制度的正規軍,稱為湘勇,通稱湘軍。咸豐十一年(1861)李鴻章遵照湘軍的營制、營規組建瞭淮軍。隨後其他各省也相繼招募鄉勇,仿照湘軍營制編練部隊,使勇營成為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的主力軍。太平軍、捻軍失敗後,部分勇營改為防軍,後又改為巡防隊,直至清末被編為陸軍。由鄉兵到勇營,經歷瞭一系列發展變化後,最終代替瞭經制的綠營兵,成為清代後期鎮壓反抗和維護統治的極為重要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