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重要毛紡工業基地之一。位於土默特平原的東北部,大青山南麓、大黑河畔。轄4區及1旗1縣,面積6079平方公裡,人口136.13餘萬;其中市區面積2054平方公裡,人口88.60萬,有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壯、藏等少數民族約9萬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這一地區土地豐腴肥美,古有“雲中”、“敕勒川”、“白道川”、“哈羅川”、“豐州”諸稱。呼市建城已400餘年。16世紀初,蒙古族土默特部阿勒勒坦汗率部駐牧大黑河平原,並積極發展蒙古、漢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大黑河平原稱土默特川亦始於此。明萬歷九年(1581)阿勒坦汗修建弘慈寺(大召),次年建呼和浩特城(當時音名庫庫和屯),次年呈明朝賜名為“歸化”,即城市漢名之由來。清雍正十三年(1735),於歸化城東北另築“新城”,亦稱“綏遠城”。1913年兩城合並為歸綏縣,1928年設歸綏市,為綏遠省省會。1952年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駐地,1954年改今名。

呼和浩特市一角

  市境坐落在大黑河的二級階地及山麓洪積扇的復合帶。工業以輕工業為主,尤以毛紡工業為重要,有毛紡廠4座,呢絨、毛毯、毛線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次為乳制品和制糖工業。此外,新發展的電子工業生產先進的電子通訊、廣播、電視、測示等設備,已應用於中國第1顆氫彈試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及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等試驗中。

  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改建和擴建原新舊城外,又建成瞭博物館、人委大廈、科學技術大樓、電視大樓等高大雄偉建築。全市劃分為4區:新城區主要是行政、科教、輕工業區;玉泉區為商業、食品工業及手工業區;回民區為機械、電力、重工業區;農牧業及新發展的工業分佈在郊區。城區北部已營造起寬220米、長8公裡的油松防風林帶,市內綠化良好,成為名符其實的青城。主要名勝和遊覽地有舊城的“小召”喇嘛廟、五塔寺,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以及北郊烏蘇圖召和大青山自然公園,每年盛夏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

  科學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有內蒙古大學、師范大學、農牧學院、工業學院、醫學院、林學院、財經學院等高等院校及民辦豐州聯合大學、青山大學,並有林科院、農科院、牧科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