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遊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裏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介於北緯27°50′~34°,東經111°05′~123°,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

  地質 平原位於揚子準地臺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後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後,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整體。平原底部一般般為白堊系~第三系紅色碎屑巖沉積;上部為第四紀疏松沉積層,沉積范圍和厚度後者遠小於前者。兩湖平原白堊系—第三系厚及8000米,其中第三系即達3000~4000米。第四紀沉積層由湖盆北部邊緣武漢地區至沉降中心的洞庭湖區,厚度由30~60米增至200米以上;長江三角洲第四紀海陸交互松散沉積層,自西向東由幾十米增至300~400米,最厚可達480餘米。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地貌 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佈,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裡。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

  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佈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見安徽省)。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巖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按其成因有構造湖(如巢湖),也有河跡湖。

  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瞭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裡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見江蘇省)。

  氣候與經濟概況 長江中下遊平原年均溫14~18℃;1月均溫0~5.5℃;7月均溫27~28℃,絕對最高溫可達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但有“伏旱”。無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動積溫達4500~5000℃。作物可一年二熟,長江以南可發展雙季水稻連作的三熟制。長江中下遊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本區成為全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本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佈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區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是中國水生植物分佈最廣、產量最豐地區;淡水水生動物也屬全國之冠,除有靜水性的泿、鯿、鯝、晛、鰱、鯉、鯽、青、草、鳡外,還有多種河口洄遊性魚類,主要有鱭、鰣、香魚、銀魚(有大銀魚、短吻銀魚、細銀魚、尖頭銀魚等多種)、鰻鱺、花鱸和松花鱸(又名四鰓鱸)。至於中華鱘、揚子鱷(見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白豚等更屬世界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