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三角洲頂點在江蘇省儀征附近,由此向東,大致沿揚州、泰州、海安、栟茶一線,是三角洲北界;由頂點向東南,沿大茅山、天目山東麓洪積-沖積扇以迄杭州灣北岸,為其西南界和南界。介於北緯30°20′~32°30′,東經119°24′~122°30′,面積達4萬平方公裡。大致沿江陰、沙洲、常熟、松江、金山一線,分為新三角洲和老三角洲兩部分。後者位於西部,系乙太湖為中心的沖積、湖積平原、距今7500~6000年前即已成陸;前者系指鎮江以東,位位於大江兩側的沖積平原和江中沙島,為距今7000~6000年以來形成的三角洲平原。

  發育過程 三角洲主要是由長江帶來的泥沙沖淤而成,沖積層的厚度,由西向東從幾十米增加到400米。其底部是堅硬巖層。距今0.2~0.1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長江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第四紀頻繁升降,其中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大理冰期),海面下降低於現代海面的110~130米的深處。其時,長江三角洲前緣直達東經125°30′附近,長江的入海口亦遠及沖繩海槽。此後,進入冰後期,海水大舉入侵,長江三角洲所在地區的大部再次成為淺海。直至距今7500~6000年前後。海面變化趨於相對穩定,開始瞭現代三角洲的發育。據研究,大致從距今7500年時開始,長江三角洲已經歷瞭6個發展階段,先後發育瞭以紅橋、黃橋、金沙、海門及崇明、長興-橫沙等河口沙壩為主體的一系列亞三角洲,依次由西北而東南呈雁行式排列。其中紅橋、黃橋、金沙、海門等亞三角洲早已連成一片,成為長江北岸沿江平原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50年代起,崇明亞三角洲也趨於與北岸相連。按此預測,長興、橫沙及正初露水面的九段沙等也將最終與北岸並連。

  同時,泥沙在河口南北側堆積亦分別出現河口沙嘴。南側最早的一道沙嘴向東南延伸,至杭州灣後與錢塘江北岸沙嘴相接,把一部分淺海合圍成潟湖,是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沙泥繼續堆積,形成湖沼平原,古沙嘴以東的地區,陸地不斷淤漲,形成濱海平原,根據考古和絕對年齡的測定,新三角洲發育以來,濱海平原以年均40米的速度向海推進。

  地形分區 長江三角洲地形可分為3部分。

  ①裡下河平原南緣。主要由一系列河口沙壩為主體的亞三角洲並聯而成。河口沙壩組成物質較粗、地勢較高、一般4~5米,長軸略呈東西走向。沙壩之間為古長江汊流淤積而成,組成物質較細、地勢較低,亦略作東西走向。古汊流口外則屬海灣式的濱海平原,呈向東開口的馬蹄狀,地面向中部微傾。發育瞭一系列獨流入海的短小水系,分別匯集於栟茶、三餘等海灣平原,而後註入黃海。人工開挖的新通揚運河(揚州—海安)、栟茶運河(海安—栟茶)、通呂運河(南通—呂四)等也都順地勢東西延伸。

  ②河口沙洲區。由一系列正在發展的河口沙壩組成。最主要者為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及九段沙等。成陸晚,地勢低。崇明島地面高程3.5~4米(吳淞零點,下同);長興、橫沙一般僅2.5~3.5米。水系多為人工開挖的溝、河。

  ③太湖平原。地形上是一巨大碟形窪地,窪地底部即屬老三角洲部分的湖沼平原。地面高程一般2.5~3.5米,是長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佈區,有大小湖蕩200多個,以太湖為最大,面積2425平方公裡(水位3.1米),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此外有滆湖、長蕩湖、陽澄湖、澄湖及淀山湖等,面積都在60平方公裡以上。由二疊系石英砂巖等堅硬巖石組成的弧丘分佈密集。太湖湖區有大小巖島40餘座。較著名的湖島有西洞庭山(高336米)。東洞庭山和馬跡山原為湖島,後與湖岸相連成為平原孤丘。在蘇州、無錫、常熟及松江、青浦等地亦有巖丘分佈,一般高約百米,最高不超過350米。如蘇州穹窿山345米,無錫惠山336米,常熟虞山288米。環繞湖沼平原周緣的碟緣高地,地面高程一般亦僅4~8米,西緣高於東緣,南緣高於北緣。

  水系 太湖平原發育瞭較為完整的太湖水系。水系以太湖為“中轉站”和調蓄庫,來自浙西天目山的東、西苕溪水系,從太湖南岸的湖州、長興一帶入湖;發源於宜(興)溧(陽)山區的荊溪水系,從西岸的大浦、百瀆等港入湖。全流域的徑流,分別由太湖北部和東部的沙墩口、胥口、瓜涇口、南厙口及大浦口等經由望虞河、瀏河、吳淞江、黃浦江等泄入長江,其中洪水期的80%以上的徑流通過黃浦江下泄。

  黃浦江源於淀山湖,經由吳淞註入長江,全長114公裡。其支流吳淞江(蘇州河),源於太湖東北岸的瓜涇口,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附近匯入黃浦江,全長125公裡。黃浦江年均流量僅321立方米/秒。但借潮汐作用由長江湧進的潮流量卻達5100立方米/秒,最大可達1.21萬立方米/秒。

  開發歷史與經濟概況 太湖平原是中國開發歷史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4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於此從事漁獵耕墾。隨三角洲不斷淤漲,活動范圍也漸向東擴展。

  舉世聞名的京杭運河,其南段江南運河即縱貫於本區。

  長江三角洲屬中國東部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年均溫15~16℃;最冷月均溫2~4℃;最熱月均溫27~28℃。10℃以上活動積溫4750~5200℃;生長期225~250天。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作物年可二熟至三熟。

  長江三角洲的土壤主要屬沼澤土和草甸土,濱海地區為鹽漬土。淋溶型的地帶性黃棕壤或黃褐土僅見於基巖孤丘。平原地區大部分已培育為肥沃的水稻土和旱地耕作土。

  三角洲物產豐饒,農業發達,盛產稻米、蠶桑和棉花,是中國著名稻米產區。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是中國重要蠶桑基地之一。濱海地帶的棉花亦占國內重要地位。水產資源更為豐富。僅太湖擁有魚類即達百種左右。陽澄湖、淀山湖以螃蟹著稱。河口淺灘是繁殖河蟹幼苗的優良場所。

  長江三角洲平均每平方公裡人口達500~600人以上,為中國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常州、無錫、蘇州和南通是重要工商業城市;南通、張傢港、鎮江是長江重要內河港口;上海是全國最大工商業城市和世界著名外貿港口,也是三角洲的經濟中心。蘇州、杭州與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太湖沿岸、江南運河沿線及錢塘江兩岸多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