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В.馬雅可夫斯基

  蘇聯詩人、劇作傢。1893年7月19日出生在格魯吉亞一個林務官傢庭。1911年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1912年開始詩歌創作,深受未來主義派影響,他的詩作一方面表達瞭詩人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抗議,另一方面也流流露出痛苦無告的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前的代表作有長詩《穿褲子的雲》(1914~1915)。第一部劇作《符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1913)的主人公就是詩人自己,1913年12月在彼得堡上演時,由他本人主演,顯示瞭一定的表演才能。

  十月革命後,馬雅可夫斯基寫 瞭《宗教滑稽劇》(1918),是蘇聯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藝術水平的戲劇作品。這個劇本借用“全球洪水”等聖經故事,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繪瞭世界革命的歷史進程,歌頌瞭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臭蟲》劇照

  1924年馬雅可夫斯基開始瞭新的創作時期。他創作瞭長詩《列寧》、《好!》。1928年寫成諷刺喜劇《臭蟲》。劇本主人公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小市民”的典型。劇本後一部分采用幻想和誇張的手法,展現50年之後科學傢把普列綏普金復活過來之後,把他和一隻本來也已絕跡的臭蟲放在一起拿到動物園展覽,新時代的人們已經不承認他是人。表明瞭馬雅可夫斯基對未來社會終將戰勝“小市民”習氣的信念。1929年問世的劇本《澡堂》諷刺瞭官僚主義。

  馬雅可夫斯基是個戲劇革新傢。他主張戲劇舞臺應有強烈的劇場性和假定性,反對自然主義地描摹生活。他在《宗教滑稽劇》(第二稿本)的序幕中說:“我們也表現真正的生活,但是這生活由劇院變成非常不平凡的場面。”後來他又強調說明“舞臺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放大鏡”。因此,他在劇作中廣泛采用誇張、變形、象征等表現手法。他的戲劇理論對後來的蘇聯戲劇藝術產生瞭持久的影響。